即將出任政務委員的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提及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各項自由貿易協定(FTA)及新南向政策,為新政府對外經貿談判的三大策略方向。蔡英文準總統也在近日多個場合,多次籲請美、日兩國的產、官、學界支持台灣加入TPP。「加入TPP」已經成為台灣新、舊政府的共識。但加入TPP,沒那麼簡單。尤其農業問題最難,我們也沒有日本的農業籌碼。
台灣和日本有飲食習慣與文化的熟習感,在談及加入TPP的農業因應策略時,國內一直相當期待能以日本為鑑。日本的稻米、麥、禽畜、乳製品和砂糖為政府為經貿自由化中的五大聖域農產品,在談判過程中,常常是日本政府堅守的談判底線,日本經驗套用在台灣是否可行呢?
從TPP的協定文本解讀,農產品貿易屬於貨品市場進入的一部分,即使各國開放時程各有長短,也有各自的保留項目,但TPP所有會員國的關稅減讓策略,仍是以百分之百零關稅為努力目標。而日本是目前第一輪12個會員中,對農產品關稅配額保留比例最高的一員。日本行,台灣行不行呢?
其實日本是特例,而非普遍的現象。日本為什麼可以談到優於其他會員國的農產品保護條件呢?這就必須考量到美國拉攏日本加入TPP的政治與經濟企圖。第一輪的12個會員國中,若少了日本,經濟規模與多邊經貿效益將大幅萎縮。所以美國必須極力爭取日本,到處為這位盟友提出解釋和護航。長期以來,日本對保護國內農產品的態度一直是鐵板一塊,有八百多項農產品,在過去任何的FTA中都不曾開放降稅。但這次在TPP的談判中,日本終於有稍微讓步,願意陸續降稅,這已經是各國對日本農產品保護策略的一大突破,也讓美國可以交差。
台灣恐怕沒有像日本這麼高的經濟和政治籌碼。我們在必須共識決的情況下,說服TPP第一輪的12個會員國,讓台灣加入。繼續維持特定農產品的保護策略恐怕就很難。在這種情勢下,我們應該把更多力氣,著眼在經貿談判可能帶來的「機會」,用機會來折衝負面衝擊。
台灣有許多具產地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甚至積極尋求對外拓銷的農產品,加入TPP可以增加這一類產品的外銷機會。另一方面,以內銷為主、較受進口農產品競爭的品項,則需要農政單位給予更多政策上的協助。除了強化品種的競爭力,也應透過產銷履歷的普及、食用本地農產的消費者教育等不違反國際規範的作法,加強國人對本地農業的支持。
因此台灣如何做好加入TPP的準備工作?溝通是不二法門。根據各國參與WTO的經驗,農業問題在討論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一再被凸顯。從4月7日農訓協會針對國內農業從業人員所做的TPP意向調查可以發現,受訪農民對加入TPP的看法,有高達五成的農民表示要「視簽訂的內容和條件」決定是否支持加入TPP。這個結果對政府推動加入TPP的工作,有一個很大的提示作用,亦即農民朋友並非一味反對市場開放,農業產值雖然不高,但農產品的糧食安全與營養補給與國人息息相關,農民的利益的確也應該在經貿自由化的過程中,受到關注及尊重,國內調適的政策措施,必須符合農民的需求。
TPP對市場自由化以及政府透明度的高標準規範,是帶動台灣國力再造的契機。經貿協定對產業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政府部門應該善加利用這個緩衝時期,在各國都忙於國內審查、TPP尚未通過生效的階段趕緊衝刺,除了做好溝通及法規調適,更要加強我國經貿政策的「主動性」,提升我國競爭力,讓對外經貿走向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