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公開表示,全台灣的中小企業高達135萬家,就業人數亦有800多萬人,但分配的資源少,決策層級不高,致其建言無法即時得到回應,對未來發展相當不利。根據對中小企業多年的研究經驗,本人亦深有同感。
中小企業的靈活彈性及其產業鏈,一向是台灣產業競爭力的來源,對經濟的貢獻、就業人口的創造,功不可沒。但隨著全球化、區域化及科技化後,中小企業面臨不小的衝擊。首先,在區域化、全球化的影響上,台灣洽簽的自由貿易協定數目少,對出口相當不利。海外投資,又受到人才、資訊、資金的制約,而相對保守。反之,一旦洽簽FTA,開放市場對內需型、傳統型的中小企業又面臨進口產品的衝擊。在科技化上,巨量資料、物聯網及嶄新科技的日新月異,但投入建置又所費不貲,而無法或即時導入科技,致整體競爭力減弱。影響所及,中小企業直接出口比重逐年下滑(當然,和不少比例的中小企業轉型為大企業的衛星體系相關),以及海外布局對資訊、市場的需求最為殷切。因此,提高決策層級、配置更多資源來強化中小企業競爭力,有其迫切必要性。同時,也必須協助中小企業克服如下的障礙,中小企業才會有感。
第一,借鏡日本酷日本(Cool Japan)、泰國餐廳輸出的作法:日本經產省選擇各行業有競爭力企業,進而在海外和地主國爭取較好的租金及區位,形成群聚效果,有效將日本的時尚、動漫對外輸出。其次,泰國政府有計畫協助泰國廚師海外設立餐廳,且七成的食材由泰國出口,使海外投資帶動國內農業、加工食品的出口。日本、泰國協助企業出口,並利用出口帶動國內食材的輸出,值得借鏡。
第二,跨境電商的協助:跨境電商成為另一項中小企業突破出口的管道,但大陸的電商平台已飽和,東南亞市場差異大,搭載何種平台,協助中小企業出口,政府已有相當規劃,但資源太少,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第三,MIT名品城的設立:隨著觀光客人數的增加,政府可以協助中小企業在北、中、南、東設立名品城,並和觀光局協調、宣傳,或列為外人來台觀光必經的一站,帶動MIT名品、伴手禮的有效出口。
第四,邀請目標市場的退休官員、律師等來台舉辦海外投資說明會:中小企業海外布局、建立行銷管道困難重重。因此,政府如能邀請目標國家(市場)的退休官員、律師、會計師、稅務專家、公協會人員來台舉辦說明會,讓有意出口、海外投資的中小企業參加,並掌握第一手資訊,將足以降低其海外行銷、投資障礙,並對政府政策有感。
第五,海外參展的績效指標(KPI)可以考慮適度調整:過去以出口實績為重要的補助參展的KPI,但若干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常因沒有實績而失去參展機會,因此,適度調整KPI,使缺乏出口實績但有潛力的中小企業也可以海外參展。
第六,借鏡大陸的先行先試,使創新企業、擁有嶄新商業模式的中小企業有更多機會:大陸對嶄新的商業模式採取的是賽馬理論,讓眾多的企業競爭,跑得最快的企業勝出,再予以獎勵、補助。政策先行,法規再跟上。因此,政府對第三方支付、共享經濟亦可考慮先行試辦,選定縣市或離島先行先試。而不至於在法規的管制、利益團體的束縛下,尚未起跑就胎死腹中。
第七,配置適當人才給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最缺的是人才,如此,未來可考慮配置一定比率的產業替代役人才給中小企業,同時,學校開辦實作課程,訓練中小企業迫切需要的人才。
長期以來,政府宣傳均以中小企業及其效率為傲,但在實際作為上卻以有限資源聽其自由發展,而資源配置的不足影響其競爭力至鉅。因此,政府在大肆宣揚中小企業為台灣驕傲的同時,也應當配置對等的資源,加速其升級轉型,而非夸夸其言,口惠而實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