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閣揆林全邀請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重操舊業,擔任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主委,期許展現「大國發會」格局,成為政院最有力的幕僚機構。
檢視當前國發會組織,乃由原行政院經建會及研考會合併,並納入原工程會一些業務而成,實較當年經建會的組織為大。國發會願景在於成為國家發展之策略運籌總部;其施政方向與內容主要包括:規劃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研提經濟振興與社會發展策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創新與轉型,加強法規鬆綁,推展貼近民意的社會發展政策,縮小貧富落差,以及提高人力資源運用效率。並且推動區域及離島建設,加強國土規劃及復育,強化績效及資訊管理,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等。由此可見,國發會的確擔負國家發展的重責大任。
由於國發會功能在於推動國家整體發展方向、目標、策略及具體措施,並進行規劃、研析、協調、審議及資源分配等業務,故國發會委員包括重要部會首長,一向有「小內閣」之稱,本應成其大;卻因近來委員會議幾乎全由非部會首長代理出席,協調功能流於形式,難見重大決策,反而有「小國發會」之譏。
其實,國發會的大小認定,不應取決於組織與員額多寡,而在於能否有效發揮功能;若是政務執行不力,績效不彰,又如何成其大?
回顧台灣過去一甲子的經濟發展史,從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到經建會,透過經建計劃的釐定及重大投資計畫的審查、推動,一路走來均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195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面臨何去何從的窘境,美援會在當時行政院長兼主任委員陳誠指示下,草擬「十九點財經改進措施」,確立「穩定中求成長」的目標,進行一系列的經濟發展、預算、稅制、金融、外匯、貿易等方面的改革,終能突破困局,開創往後20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高達10%的佳績。
對照台灣近20年來的發展,在全球化、國際化、網路化、知識化、高齡化、少子化、環保意識、兩岸競合之衝擊下,經濟成長停滯、產業升級緩慢、所得分配惡化、政府債務快速累積、教育與產業發展脫節,再加上缺水、缺電、缺地又缺工,造成薪資倒退、人才流失、外資裹足、產業空洞的窘境。種種徵兆不但呈現短期經濟景氣問題,更凸顯中長期結構性問題。面對此種嚴峻變局,在此關鍵時刻,政府如何力挽狂瀾、開創新局,正考驗國發會的能耐。
基此,國發應扮演「參謀本部」角色,「大國發會」的確令人期待。然而並非回到早期以計劃經濟引導資源配置的年代,而是針對當前困境,強調以「市場機能為主、政府介入為輔」的時代;也就是當有公共財、外部性、資訊不完全等市場失靈現象存在,一些有利於國家整體發展之事,民間無意願做,就需要政府有效率的執行,同時避免因鑽營逐利、官商勾結所造成政府失靈現象,創造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之優良發展環境。尤其是合宜的法規制度與具效益的公共投資計畫,需要政府有魄力、有格局、有執行力的推動,而不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效,以致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
未來國發會推動重大政策及公共建設,必須要有具體、完整的成本效益評估作業,除了確保「利大於弊」具客觀、明確的淨效益外,對於弱勢受害者必須要有合理的補償方案,在落實資源配置效率與經濟成長之際,亦能兼及分配公平與正義,避免被利益團體所左右。
寄望國發會在陳主委再次領導下,能夠駕輕就熟,針對問題、瓶頸、困境、衝突等,掌握全局、洞察利弊、運籌帷幄,加強朝野協調與跨部會溝通,並對已周詳規劃及評估過的政策,具信心與魄力的推動,切勿政策搖擺不定,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佳績,方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