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搶搭Apple Pay列車

Foto

Apple Pay來台近來成為熱門話題,閣揆張善政也在周一大陣仗的邀集金管會、財政部、央行等重要部會,與大老陳冲前來會商,但迄今沒有結論。現在最大的癥結點在於是否開放Apple Pay能自由選擇TSP(代碼服務商),也就是未硬性要求Apple Pay非得「落地」才能來台,企業則普遍認為,政府在拿捏該政策上,應秉持開放的格局與思維,不應把保護個別公司當成保護「產業」,以免延誤了消費者的權益。

 目前,國內大型發卡行幾乎可說一致主張應該放行,銀行業者不是傻瓜,如何參與新種業務、到底有多大的商機,老早就作了完整的評估。

 根據Apple Pay與其他國家銀行業者的合作經驗,通常在手續費的分潤上,是採取3:7(銀行3,Apple Pay7)或4比6的比例來分潤,也就是不論怎麼分,超過一半的手續費收入仍歸Apple Pay所有,既然如此,Apple Pay的迷人之處究竟何在,抑或銀行為何在手續費分潤上,明明只能分得30%或40%的比例,也非爭取合作不可?

 那是因為銀行深知,Apple Pay獨有的touch ID辨識技術,和已讓消費者使用上欲罷不能的passbook裝置,已具有「圈」住消費者行動支付的魔力,沒有搭上線的銀行得急起直追,至於大銀行,不論是為了面子還是裡子,拚了命也得拔得頭籌,也因此,所有的銀行都在想方設法趕搭這班Apple Pay列車。

 在銀行評估完和Apple Pay合作的必要性之後,接下來再檢視國內TSP業者應扮演的角色。現在國內的行動支付公司,特別是爭取最力的台灣行動支付,希望Apple Pay應與國內的TSP業者合作,政策上應在「落地」的前提之下開放,但若從行動支付的各個參與者分工架構來看,這樣的主張對銀行業者並不公平。特別是行動支付平台如何提供銀行更多的「客製化」服務,讓銀行後續提供消費者服務時能更有特色,這才是行動支付平台該扮演的角色,倘若,行動支付平台反而變成要「保護」的主體,甚至因此阻礙銀行推展新業務,不僅倒果為因,對想要儘快共襄盛舉使用Apple Pay的消費者而言,也相當不公平。

 銀行之間因為規模大小不同、發展方向不同,原本在業務取向上,就各有重點,起跑點也不一樣,倘若在Apple Pay議題上,硬是要把所有的銀行都拉到同一個立足點,不僅對銀行業者或消費者不公平,還會導致國內的行動支付進程,不進反退,因此相關單位應以更開放的心胸來面對Apple Pay的登台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