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雖已連7日賣超台股,但3月淨匯入93.23億美元, 4月再匯入17.5億美元,合計逾3500億台幣的熱錢仍續留台灣未見大舉匯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資在台股中找到了投資的新舞台。
喜歡追著外資進出個股做選股操作的投資人或許也留意到:外資近期在台股的操作,似乎做期貨比現貨積極,做ETF的部位也不下於對現股的買賣。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負利率加上企業獲利成長趨緩,讓外資對交易成本變得更加斤斤計較。
在目前的交易工具中,一般股票交易的買賣手續費各千分之1.425,另外賣出時需再付證交稅千分之3。而ETF的手續費在次級市場一樣,但交易稅只要千分之1,若是初級市場手續費則更低。至於期貨的交易成本每口手續費70 元、期交稅十萬分之 2 (買賣各付一次),加起來交易成本更是和股票相差數十倍。
以外資進出動輒百億來計算,單交易成本的負擔確實就有斤斤計較的空間。
二是外資進出台股已不再是單純的只買賣台股而已。
近來國內ETF商品的選擇變多了,除了有台灣50等鎖定台股的標的外,連結大陸股市,日本及印度市場的ETF都已掛牌,另外還有黃金及石油的ETF,而首檔連結歐洲及美國的ETF也將在下半年問市。也就是說在台灣就可以操作全世界。
而且ETF除了提供作多及作空的雙向選擇外,還有兩倍槓桿標的。 對外資法人而言,透過用比買現股更低的資金及手續費投入這些衍生性工具買賣套利,再把買現股拉抬及避險的成本轉稼給發行商本身,不但在多,空之間都可悠遊操作,而且資金變現性靈活。當台股表現空間不大的情況下,相關投資工具立即成為外資買賣交易的新歡。
在近期國際匯市激烈的波動中,台幣表現始終相對平穩,也讓外資雖看空台股卻不急於將資金匯出。透過頻繁交易這些衍生性工具,也不怕資金不動,會遭到金管會請去喝咖啡。
只是此風漸長,未來當投資人看到外資在台出現淨買超時,很可能不再是單純的作多台股,而是大幅加碼了做空的反向ETF部位或是作多其他股市。很不幸的是,類似的情形近日就經常出現。
投資人追蹤外資進出時,「買超就代表作多」「賣超就代表作空」的舊觀念,恐怕已不再適用於目前市場的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