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正視非經濟因素干擾 為宏觀決策協調溝通

Foto

全球經濟變局走向民粹 以鄰為壑害人不利己

我先談目前的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局,第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民粹,川普現象、柯P現象、反服貿等都是民粹的反彈。

第二,全球化下各經濟體互相牽連,制定政策若能協調溝通得到雙贏,是理想狀態。如全球金融海嘯,主要國家共同面對,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年就撐過。現在則各自掃門前雪,協調合作精神式微,過去每年G7、G20領袖會議提出問題,最近也沒見談什麼。比較顯著的是,川普只顧美國,不管別國受影響。

更嚴重的是從自掃門前雪,變成雪往隔鄰掃的以鄰為壑。近年貨幣競貶就是以鄰為壑,貨幣貶值可以提高出口競爭力、提高經濟成長,卻害了進口國。過去這一段時間有幾種型態貨幣競貶,第一是新興經濟體的央行干預匯率。第二是用寬鬆的貨幣政策,透過市場的運作讓幣值下跌。第三是其他國家的競貶措施,促使本國貨幣貶值,例如二O一五年,歐洲央行預告要大規模的實施QE,瑞士、丹麥、加拿大、澳洲等國先發制人,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

再看減稅,英國、日本、美國競相減稅,重點在減資本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吸引國外的廠商投資,帶動就業機會。把國外的資本引進來,就犧牲了在母國投資增加就業的機會,還進一步造成財富分配惡化問題更趨嚴重,助長民粹。

不當貨幣政策 已嚴重衝擊金融穩定

第二個部分,不當的貨幣政策會衝擊資產的價格和金融的穩定。早期貨幣銀行學強調貨幣增加物價會上漲,不談資產價格,現在貨幣供給增加物價不漲,影響的是資產價格,很多專家都擔心資產泡沫金融危機會不會再來。

我要引述兩位學者的研究,首先是引述Werner, Richard A.,他說信用擴充於生產相關的、還是跟生產無關的,帶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如果是跟生產相關,多給一些信用可以帶動經濟成長;如果用在如房地產較投機的虛擬經濟,帶來的後果很嚴重。以日本為例,可看出在資產泡沫最嚴重時,銀行信用的成長率遠超過名目GDP的成長率。

其他如愛爾蘭、西班牙,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前,信用成長率都是遠超過GDP成長率,信用創造太快,他認為是造成這幾個國家發生主權債務金融危機重要原因。

我也引述辜朝明的說法,他把日本九O年泡沫破滅,引發資產重大損失,稱之為「資產負債表式的衰退」。銀行,企業都蒙受重大的資產損失和淨值惡化,就想修資產負債表。家庭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償還負債;銀行不敢貸款;企業則是不敢投資。造成民間消費減少、投資減少、銀行貸款減少的後果,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回復,當然日本經濟的一蹶不振還是有很多的原因,但我們不能忽略這個因素。台灣在一九八O年代下半葉資產泡沫,前幾年房價的飆漲,都跟資金過剩有關係。

面對這種情形,期待主要國家一起作政策的調整可能性不高,但是美國、日本、歐洲慢慢都要縮表,資金過剩的現象在改善。問題是,實施QE資金流向開發中國家,干擾金融穩定,現在要縮表,方向會反過來,開發中國家要再受一次衝擊,怎麼審慎處理這個問題,先進國家要想一想。

台灣經濟表現比其它國家差 非經濟因素值得重視與深思

 

貨幣政策施展到極限必須退場,接續的是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有兩種做法,減稅、或增加支出,現在大多集中於減稅,而減的又都是資本所得,我認為應該增加支出,而不是減稅。像台灣面臨經濟成長率下滑,民間投資意願不高,外資吸引不來,勞動力下滑、實質薪資凍漲等問題,這是各國普遍的現象,我們比較嚴重,值得大家省思。

總結起來,我們投資不振的原因,在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如藍綠、統獨、民粹、專業退位、所得分配惡化帶來反商仇富、勞資對立,為什麼會變成這種情況,基本上就是貧富不均造成的。對抗多,但大家意見雜陳又沒有協調溝通的機制,不同政黨意見又都不一樣,當然最近民進黨開始很強勢一意孤行的做,好像效果有點發揮出來,但決策對不對那是另一回事。

兩岸關係若能改善,有利台灣經濟,但兩岸財經政策進退失據,馬的時候是往前,民進黨又後退,企業界不清楚未來的政策走向,對投資意願造成不利的影響。

台灣如何因應呢?我們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沒人聽我們講話,也沒有機會講話,只能被動因應。

改善投資環境 調高利率前有效運用過剩資金

在貨幣政策的部分,美國正漸進縮表,審慎提高利率,但是很多國家要談提高利率還言之過早。現在台灣的利率很低,還是有很多過剩的資金根本都用不出去,考慮調高利率之前,應先設法讓過剩資金有效運用,不轉化掉怎麼談讓市場利率提高?這是一個順序的問題。

減稅也是,國際上在減稅,我們該不該跟呢?我認為不該跟。減資本所得稅雖具正面的刺激效益,問題是企業計較的是稅率嗎?利率也一樣,過去長期的低利率,我們投資有增加嗎?企業恐怕更重視的是非經濟因素,如何改善非經濟因素投資環境,才是當務之急。

三力道 減緩台幣升值壓力

許嘉棟:

過去這一年,新台幣在一直在升值,同時外匯存底並沒有像過去成長的那麼快,顯示出:一、如果不是央行多買進一些外匯的,新台幣大幅升值是跑不掉的。在美國關注下,央行持續介入空間少,新台幣的升值很難不去面對,背後問題在於央行介入的程度。新台幣匯率還是由市場供需來決,二、從經常帳來看,有時候要降低經常帳,要靠擴大內需、提高消費、提高投資,但是目前國內投資消費提高的空間不大,經常帳的盈餘很難降下來,抵銷部份升值的壓力。三、再看金融帳,我們金融帳逆差已經持續了二十幾個季度,很多人惋惜資金慢慢地流出去,但如果不是金融帳持續外流,新台幣對抗升值的力量在哪裡?所以不要用有色眼光去看金融帳,否則新台幣現在不是二十九,而是二十五也說不定。

邱正雄(前行政院副院長):

當年王蔣大戰,蔣碩傑主張傳統的貨幣論,就是物價要安定,外匯太多主張快點升值;王作榮代表企業界,認為大幅升值中小企業就沒法賺錢,政府應讓企業環境安定。貨幣政策的拿捏考量,傳統的貨幣學家大都是看貨幣的穩定,而企業界看重就業與安定。俞國華擔任央行總裁時採中間路線,這個政策對台灣的中小企業很有幫助,因為中小企業多是靠出口。

央行的政策,如外在環境非要你升值,如二OO八年的日本,就要看有沒有辦法調整,過程跟經濟學有點不太一樣,教科書上談總體金融但不談政治過程,也不太強調就業問題,貨幣政策最後就是影響物價,這和世界各國的壓力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