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世界角度 透析台灣經濟前途

Foto

二O一八總體金融情勢 審慎樂觀

展望二O一八年,影響金融發展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美國開始縮表,歐洲央行下半年也開始停止擴表。金融風暴後注入市場近十三兆美元的資金,S&P500從二OO七年以後上漲了二七五%,創造的市值增加遠遠超過了十三兆,量化寬鬆退場,會不會造成市場的風暴?我的看法是,從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轉向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美國的稅改將企業稅從三五%降到二一%,公司盈餘大幅上升,本益比降低,整體看資產泡沫的風險是存在的,但不是那麼大。

其次是川普推出的稅改,短期間造成美國財政赤字擴大,美元上漲不易,長期一定影響資金走向,川普強調的美國製造很可能實現,至少華爾街對川普的稅改是持正面態度。

第三是中國持續去槓桿,中國金融業這十年來快速成長,也造成影子銀行、高槓桿操作等問題,人行發布一月二十五號開始定向降準,在打擊投機高槓桿操作的同時,讓銀行在合標的業務之下有更多的空間操作,目的在改革,不是全面性的收縮。

第四是東亞、歐洲風險猶存,但朝鮮半島情勢緩和、德國要組新內閣,政策風險大幅度降低。最後是原物料價格逐步盤升,不過美國重新成為資源的輸出國,對油價有抑制作用,所以我審慎樂觀看待今年的整體金融情勢。

重視全球貿易趨緩與障礙 轉型消費與投資帶動經濟

世界銀行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在三‧一%,主計處預估台灣是二‧五九%,低於全球平均,這裡面短期的因素非常多,長期因素是全球貿易整體成長的速度減緩,和國內投資不振。

台灣去年出口超過三千億,成長十三%左右,其中有一半基於匯率,同時間製造業的成長率僅三‧九%,代表台灣出口是負出口、或出口加工價值比較低的貨品。金融危機後,全球化停滯、貿易障礙提升,根據global trade公布的數字,貿易障礙增加大約四千項,此外,WTO公布二O一六年貿易爭執增加了三百項。川普上任後馬上退出TPP,祭出三O一,又祭出雙反,對貿易有更大的壓抑作用。他強調把多邊協定變成單邊協定,一個一個來談,較容易施展壓力,台灣面對的也會是這情勢。

做為一個成長多數靠貿易的國家,我們要怎麼因應?川普不是全球化唯一的殺手,各地勞工成本接近生產成本、消費者對客製化要求提升,使得製造業全球化進入在地化的階段,在這情況下,GDP的成長從貿易推動,變成投資跟消費推動是必然的。近年來國內投資不振,投資佔GDP的比重,從前幾年的二五%跌到二十%左右,民間投資持平占十七%左右,政府投資一直在下跌,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急著要推動前瞻計劃,希望能夠透過投資推動經濟成長。

以轉型正義魄力推動高效率國家建設 為肥咖擬CRS策略

台灣持有的國際資產,排名僅次於日本、德國、中國大陸、跟香港,代表大家把錢投資國外,而不願意投資台灣。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WEF(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競爭力報告提供了一些答案,二O一七年報告中有關FDI法規對外人投資的鼓勵程度,只排名第七十九;政府支出浪費程度第三十五;非關稅障礙普遍度第三十。台灣本來是一個高效率友善投資的地方,曾幾何時跌到目前的情況。

從國際情勢省思台灣,我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台灣錢淹腳目,可是政府想做的建設民意反對,民意想要做的建設政府又建不動,建議政府拿出做轉型正義的魄力推動建設,這是最基本的增進經濟之道。

其次,這是一個資本競逐的世界,美國稅改長期一定是會有影響的,但同時間被稱為全球版肥咖條款的CRS(共同申報準則)上路亦不可忽視。去年已有一四七個國家開始做資訊的交換,台灣預定在二O二O年開始與其它國家做資訊交換,代表所有在海外的資金都會無所遁形。印尼為此在二O一六年實施所謂租稅大赦,要求國人自動申報海內外隱密的資產,結果有三千多億美元資產現身。台灣在海內外隱匿的資產非常多,我們要讓國人做一次性的申報,正式的合法化?還是要等到美國的稅制塵埃落定,再看這些錢到底會register在哪裡?拖到最後可能大戶把整個稅籍遷到海外去,造成人財兩失。

正視人口老化 妥善制訂移民政策 

第三,戰後嬰兒潮預估未來十年到十五年間把資產轉移給下一代,這是大洗牌的時代,我們必須要在稅制上、和資產管理的基礎建設上準備好迎接這個機會。

人才外移,人口老化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現在很多年輕人赴大陸和海外工作,使人口老化更加嚴重,我一九八七、八八年在日本工作,看著三十年來因人口老化,整個消費投資的意願都下跌。要改變這個趨勢,一定要審慎考慮移民策略。現在台灣在外工作的有七十幾萬人,七O%以上是大學畢業,到台灣做事的白領外國人大概三萬人,引進的外勞約七十二萬。政府想要把移工變成正式的移民,雖無意貶低,但如此將產生高出低進的現象,到底我們該怎麼面對?其實台灣也不是全世界唯一在變老的國家,像澳洲新加坡都設法慢慢地挑選移民,如果我們甚麼都不做,那我們就可能步上日本的後塵。

發展高產值五大產業 帶動經濟成長

政府在積極推動五加二產業,期待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所謂五是指物聯網、國防產業、智慧機械、生物醫學和綠能科技,加二是新農業跟循環經濟,但這些產業產值加起來不到GDP的二十%。我認為,台灣應積極發展的五大產業是:高科技、金融、觀光、運輸、教育業,這些產業加起來佔GDP的三七%,高科技包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資訊業等;觀光包含住宿及餐飲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人才深耕方能長期,支援邁入高齡社會的人口特殊結構。教育是根本也是重要產業,美國一百萬大學生,一年繳的學費三百多億美金,我們要出口多少產品才能賺進三百多億美金?台灣是民主社會,又是傳統中華文化蘊底最深厚的地方,絕對適合在教育上面占一席之地,可惜兩岸關係的冷調子,影響其成長,其他的產業要取代是非常困難的。

引進國外企業掛牌 擴大資本市場政府應有格局

股市是經濟櫥窗,跟鄰近香港、深圳、上海比較,台灣總市值一‧一兆,香港四‧二兆,上海五兆。過去五年深圳成長二二九%、上海一o八%。台灣僅成長五二%,掛牌上市有四百多家公司股價是低於淨值,遠遠高出香港、深圳和上海。股市存在的目的是為籌資,供給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去年上市櫃IPO,深圳是二二一家、上海二一七家,台灣四四家,總金額五億美金,深圳則是一百四十二億美金,比我們大非常多。台灣在S P O(現金增資)差得更大,去年總共籌資七十四億美金,其它三個市場都是我們三倍有餘,顯現我們市場的籌資能力,和已上市櫃企業的籌資意願不足。我曾問企業那為什麼要股票上市,答案是股東可以賣股票,公司上市不是籌資,而是賣股票,大家都這樣想股市怎會好?這牽涉到政府態度與做法,怎麼擴大資本市場?掛牌公司的資產類別,把資產的種類擴大,牽涉到怎樣找國外的企業來台灣上市,新加坡市場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