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打破悶經濟 ─重視市場開展性研發

Foto

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陷入悶經濟,有識之士以為進行產品創新研發,調整產品結構與獲利模式為可行突破之道,筆者深以為然。但研發失敗的風險高,即使研發成功是否能立即開拓新市場,尚待實證檢驗。

 筆者近期看到一家公司,研發人員占全公司人數之一半,投入研發費用高,也申請許多專利,但公司營業額4年來卻逐漸下滑三成多,財報更是轉盈為虧。從中探究虧損原因,原來是該公司申請的專利雖多,但多為防禦性研發,僅防止專利被抄襲、防止被先進國家廠商攻擊侵權官司,對於公司基本營運動能幫助不大。

 觀察台灣產業長期以來投入研發類型,除了防禦性研發之外,多集中於突破性研發,投資金額較高,藉由成功研發;改進獲利模式,希望擴大為兆元產業,帶領台灣經濟向前行。過去常有成功之例,如半導體產業;但也有失敗之例,如眾所周知的四大產(慘)業。從近年的經濟表現可以看到,科技產業景氣波動大且競爭激烈,加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之下,部分公司大幅的虧損,甚至是從明星產業變成每年虧損百億元以上之「慘」業。

 就整體來看,台灣投入突破性研發確有其必要,但凡事皆有一體兩面。創造高額產值的背後,相對要承擔較高風險,台灣的經濟可以仰賴全部押寶在高報酬高風險的投資當中嗎?

 筆者認為,除了突破性研發之外,重視「市場開展性研發」也十分重要,市場開展性研發的特色為市場需求性大,加上現有通路已經完備,在研發投入上,研發門檻難度低,成功率較高且能直接進行市場拓展,也可帶來不錯的效應以及增加就業機會。例如,過去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紡織業,在技術精進後,發展出機能性布料,適用於運動、特殊性服飾。由於銷售通路健全,市場立即可打開,銷售量表現亮眼,目前部份紡織公司盈利更超越高科技公司。又如台灣螺絲產業,業界自主研發,競爭力領先全球,市場需求量大,為我國經濟動能增添柴火,此為成功案例。

 台灣在研發上,應該以投資學角度,考量投資組合。突破性研發為高獲利高風險項目;防禦性研發可視為風險管理費用,但不具有增加獲利之功能;市場開展性研發則是穩健回收投資,只要有投資就能穩健獲利。產業研發的布局,應以分散風險為主軸概念,突破性研發有其必要性,仍應投入經費積極進行。但現在應該將部份焦點轉向市場開展性研發,其研發時效短,成功機率高,可快速協助傳統產業開發新市場,重振台灣經濟。

 建議在市場開展性研發項目上,可選擇台灣出口值較大、出口增值潛力大之產業,積極籌設各產業別的研發中心,如同紡織產業設立研究單位(紡織研究所)。由各公協會與政府進行投資,設定時間完成新產品與新技術研發,再將技術轉移給參與廠商。以既有的通路,將升級之產品快速推向全球市場,如此可望在2至3年內打破台灣悶經濟。若突破性研發短期內也有進展,則台灣經濟總體體質,將可在未來數年脫胎換骨,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