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數位穿透

Foto

當代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自從1994年出版了創新的兩難後,陸陸續續又出了一系列有關創新的書籍,奠定了他在創新這個領域的泰斗地位。創新的兩難一書捧紅了Disruptive Innovation這個詞,這個詞的中文有許多版本的譯文:顛覆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突破式創新等,經營者或EMBA學生朗朗上口的創新,出現了各自表述的模糊、甚至混亂,除非從克里斯汀生的原始研究中一窺究竟,對話與實務探討恐怕淪為雞同鴨講。

 克里斯汀生揚名立萬的研究係追蹤1970至80年代硬碟機產業的發展史,不同品牌的廠商在磁碟技術的績效被繪製成一段又一段交錯的競爭軌跡,廠商為了在嚴峻的產業競爭中求生存,不斷投入研發、從事創新,使得科技的精進為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奠定了快速循環的基礎,當時,創新的兩難區分了架構式創新(與Architectural Innovation)與元件式創新(Component Innovation),主要在探討生命週期S-Curve中,先進者與追隨者的不同優勢。在克里斯汀生後續的著作中,包括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煉,逐漸將Disruptive Innovation應用在行銷、組織管理與不同產業的情境中,也因為取得版權的出版社與譯者不同的心領神會,因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中文詞彙,對應英文都是Disruptive Innovation,但到底是顛覆?是突破?是破壞?要看從哪一個角度關照。

 好的理論在不斷地演繹中,仍證明其一般化的適用性,克里斯汀生的理論是近二十年來難得一見的理論。在廠商的激烈競爭中,技術不斷向上的推升留下了一大片超規也超貴的市場縫隙,讓競爭不再循著「加法」的規律前進,容許一些採用減法策略的產品或廠商趁虛而入,一旦絕大部分的消費者擁抱夠用、低規又價廉的技術,成為市場主流的原本低規技術卻在技術效能上快速成長,甚至凌駕原本高規的技術線型,Disruption於焉誕生。最經典的案例是,Intel相較於其他CPU業者,以浮點運算見長技術優勢並非一般消費者所能理解或欣賞,因此,為了因應過度產品化(Over-productization)而逐漸有低階CPU的問世,以提供不需要高階運算的消費者物美價廉的消費選項。華碩的易PC(EeePC)被寫成經典案例,在EMBA課堂上廣泛被討論。另外的經典是,城市商旅將游泳池與健身房等奢華的五星級旅館標配移除,提供商務人士低廉卻滿足基本需求的消費選擇,因而大行其道的還包括目前在各地盛行的文創商旅。但嚴格講起來,EeePC與城市商旅都未Disrupt其高規(貴)的競爭者,充其量只是切割出不同的市場區隔,各自擁抱異質消費者。

 製造服務化在台灣可能已淡化為一個產業政策的模糊記憶,但從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的落實中,人類才剛開始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在CPS誕生的50年前,勞斯萊斯在1962年即已推出「依引擎使用時數來計費(Power-by-the-Hour)」的服務,勞斯萊斯又於2002年增加引擎健康監測、引擎租賃減少停機時間。勞斯萊斯在2011年的營收是113億英鎊,這其中50%來自服務收入。與勞斯萊斯在飛機發動機市場中競爭的GE也不遑多讓,近年來快速佈局,追趕新世代競爭優勢。

 2001年正式接任奇異電器(GE)董事長兼執行長的Jeffrey Immelt,從光芒萬丈的Jack Welch手中接下大位,初期並不被看好,大家都想,有誰能超越那個將誤差控制在六個標準差以下的經營之神?隨著近年積極轉型,Immelt主導的工業互聯網頗有Disrupt當年好勝的Welch之姿。零當機(Zero Down Time, ZDT)和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是Immelt口中下一代的競爭利器。執著於硬體製造的台灣廠商在思考精實管理時,多數努力仍在於人、機、物、料的合理化,但致力於跨越網宇與實體的奇異,卻將時間當作精實的標的,不得不令人佩服創造力與前瞻眼光獨到的領先群,如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製造與經營的競爭優勢。

 GE Digital由2011年設立的卓越中心,到2014年轉型成具有1200名員工與營收11億美元,到了2015年已成為擁有3萬名員工與60億美元營收的快速成長事業體,GE Digital的成功也帶動了近期奇異股價的大幅上揚。在奇異Wind Power.Up的服務支撐下,E.ON的風力發電效能有顯著的成長,這類成功案例在不同的應用領域甚至可以上看17%的成本節省。

 試想,有什麼改善活動能有此顯著的效能提升、成本節省,這不就是台灣產業當前追求的升級轉型的解答嗎?當現有模式的成長力度有限,宛若當年克里斯汀生所繪製的硬碟機技術成長軌跡,如欲產生Disruption(無論怎麼翻譯?)效益,數位化的產品與生產資訊是唯一通往數據分析傻加值服務的途徑。若把Disruption譯為穿透,用以在數位時代中探討競爭優勢,應該也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