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與其疑慮陸企暈染 不如有效管理

Foto

6月初,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於年度股東常會中表示,面對兩岸IC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為免專業人才不斷流失,在保護企業經營機密與智慧財產條件下,歡迎陸企投資。雖此一訊息在表面上是企業經營策略的一環,但背後卻又無法忽略的是,近年陸企積極進行全球市場布局所帶來之威脅,現行陸企來台投資管理似乎需要與時俱進加以調整。

 不可諱言,近年以來陸企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高度成長更加茁壯,同時在政策支持下不斷厚植競爭實力向外延伸,已成為許多國家招商引資欲拒還迎的對象。此一趨勢之下,雖2009年正式開放陸企來台投資,但在兩岸關係存在不對等與不確定因素糾葛下,其成長幅度頗為緩慢。亦即中國大陸推動企業來台投資,在經濟考量的背後隱含政治思維,以經濟模式解決政治問題之手段,頗為明顯。因此,如何針對陸企來台投資所衍生的疑慮建立一套完善周延管理制度,俾讓弱勢產業或邊際勞工揮別陰霾,顯得格外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為了防衛外資危及國家安全,1988年修正綜合商業及競爭法案(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第721條,針對特殊外資授權總統召集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商務部長、財政部長、貿易代表、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等組成外資委員會(CFI)負責審查,在足夠證據外資危及國家安全下,可以逕自下令暫停或中止其交易行為。

 此外,美國911事件之後,除將國防工業輸出及技術移轉等,擴大解釋為國家安全範圍外,2007年7月26日,通過外國投資暨國家安全法案(FINSA),更進一步將涉及金融、產業等有形或無形關鍵技術資產、公共基礎設備等不當交易行為或不利就業,納為影響國家安全之一環。

 在此同時,面對產業朝向區域重組發展趨勢之下,近年國際企業已逐漸發展出以中國大陸為亞太區域製造、服務供應體系核心所形塑的國際貿易與資本交流網絡,台灣如果無法參與其舞台,除可能加速失去拓展市場機會外,將會擴大與國際經濟體系核心國家之差異,所以我們必須積極「走出去」,拓展更大市場空間,同時排除門檻「迎進來」,引進更高技術層次,俾讓台灣經濟持續升級,產業加速轉型。

 很顯然地,放寬陸企來台投資,既是機會、也是威脅,與其疑慮暈染,不如有效管理,進而從中取其利、避其害。至於這些管理措施包括:

 其一、提高安全防衛體系,減少社會各界疑慮。由於兩岸關係尚未完全排除敵意,放寬陸企來台投資涉及頗敏感的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在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建議參考美國綜合商業及競爭法案第721條,增訂陸企來台投資安全防衛條文。亦即除落實投資許可審查外,將陸企來台投資案件的審核從現行經濟部提高至行政院層級,以及在足夠證據陸企危及國家安全下,授權總統可以適時中止或否決其來台投資行為,減少社會各界疑慮。

 其二、明確投資准入規範,保護國內產業發展。由於放寬陸企來台投資涉及廠商生存,必須明確訂定「產業准入」規範。因此,在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73條中,建議參考美國綜合商業及競爭法案、外國投資暨國家安全法案,除限制具有:國有、控制權併購型、軍事敏感標的及受到扶植等背景陸企來台投資外,同時設置國家安全監督小組,將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疑慮的投資重要產業規範交易範圍,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其三、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降低經濟遭受衝擊。由於「經濟中國化傾斜、產業紅色供應鏈崛起」,是近年社會各界頗關心的議題。因此,政府主管大陸行政部門必須針對陸企來台,包括:投資產業分布、持有股權結構、陸資異動流向、陸幹在台情形、涉及關鍵技術、接觸敏感機密、房地移轉狀況、行銷通路布局等各項層面指標,透過彙整、分類、歸納、分析其各種不同可能風險情境,建立一套較客觀、易懂的「預警」系統,降低經濟遭受衝擊,俾讓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達到風險最小化與利益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