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到2030年預估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高於目前約50%的比率。同一期間,可能會有20多億人口晉升中產階級,其中大多數人會住在新興市場的城市。
屆時,晉升中產階級的人會有購車需求,因此,汽車銷售量預計將從2010年全年7千萬輛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1億2,500萬輛,其中估計超過一半是在城市購車。某些汽車產業分析師基於目前走勢,甚至預估全球目前12多億輛車的規模到了2030年有可能會加倍。然而,現有的都市基礎建設恐無法承受路上車輛如此大幅度增加,畢竟現在許多城市的塞車問題已令人難以忍受,就損失的時間、浪費的燃料和經營業務增加的成本來計算,塞車的成本可佔國內生產毛額2%至4%之多。
另一方面,交通運輸會排放溫室氣體,霧霾也會嚴重危害公共健康。2014年世衛組織(WHO)預估全球有700萬人因空氣汙染縮短壽命,很大部份原因和都市交通運輸有關。
要解決交通運輸的難題,有賴公私部門採取果斷行動並通力合作。要提高生產力,在城市打造更利於永續發展的環境,需要科技不斷進步與商業化,獲得資金挹注,制定明智的政策,並鼓勵創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的分析顯示,交通運輸革命已在全球許多地方悄然展開,因此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將可獲得大幅改善。
近來各種交通運輸服務紛紛引進新型替代方案,投資也開始湧入。2014年全球投入交通運輸服務的創投資金超過50億美元,2009年的投資金額還不到1千萬美元。
這些新型態的交通運輸服務和產品概念將有機會徹底改變大眾運輸和個人交通方式。當然,所有的新創公司不可能都存活下來,但相關的科技、商業模式和使用者體驗可望明顯改善。例如:
1.電子叫車:Uber的合法性在全球各地都有爭議,但其據點已遍及全球58個國家300多個城市,在許多地方Uber甚至已超越傳統計程車業。在中國,估計有1.7億人口使用包含Uber在內各種形式的電子叫車服務。
2.汽車共乘:共乘服務在美國以每年35%的速度成長,2014年使用者達160萬人。在德國汽車共乘會員人數自2010年以來每年成長50%,至2014年會員已達100萬人。
3.共乘叫車:Lyft的CEO葛林(Logan Green)最近表示該公司舊金山的業務絕大部分來自於共乘叫車服務。Uber與Lyft皆計劃於2015年將共乘服務推廣至更多城市。
4.即時私人接駁車:車型較小、時間彈性的接駁車不算是新創意;紐約市的「一元小公車」和開發中國家常見的迷你公車皆已有數十年歷史。但現在這種可以上網、隨傳隨到的新形態接駁車服務已培養出一群忠誠用戶。而透過這樣的營運模式,即時接駁車服務可以靈活擴展到新的路線與城市。
5.專車服務:民間企業如Google、Apple及基因泰克(Genentech)紛紛投資打造員工專屬的運輸網絡,軟體公司也參與改善交通運輸。像Moovit這樣的APP讓消費者可以在規劃旅程時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不同的行程串聯起來。Waze導航會指引用路人避免進入塞車路段。Urban Engines則使用消費者的即時行車數據,協助政府的公共交通管理單位設想、分析、進而改善大眾運輸網的績效。
改良後的新型態交通運輸服務提升了交通模式的多元性,也讓交通本身更能隨時即享、便於共乘,進而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與便利。其結果之一,就是包含車隊管理與交通控制中心在內的整體運輸系統將更數位化,且隨著數據與分析能力的提升,短中期交通市場的供需更能相互配合,運輸體系的效率也將跟著提高。結果之二則是大眾運輸將面臨因私人運輸模式創新而帶來的競爭挑戰。
上述這些交通運輸服務與背後的商業模式,最後誰會脫穎而出、發展出商業規模,目前仍未可知。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利模式必須能夠長期持續;這表示服務提供者必須維持營業費用與服務的競爭力。消費者最後將從各種不同的服務中做選擇,因此便利性與價格會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而在這兩個項目不及格的業者將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