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停滯,產業發展動能不足,關鍵在於企業缺乏投資意願;其癥結,無論是內資或外資,直指台灣整體投資環境的惡化,具體表現在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之「五缺」問題上。英全新政府上台,尚未能有效整合執政團隊,針對問題核心圖謀解決,卻擬透過三駕馬車、五大創新產業、新南向政策救經濟,企圖帶動投資與產業發展,有弄錯病因、開錯藥方之嫌。
經濟成長靠資本累積;若是一國缺乏投資,經濟就難以成長。企業選擇投資的產業與區位,主要基於求利動機及比較利益的考量,受市場價格機制的引導;而政府營造好的投資環境,實為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台灣只要努力強化投資環境,能夠固本、強本,成就產銷價值鏈的核心地位;相形之下,無論是西向、南向投資,均屬等而次之。
產業或企業往往尋求兩種發展路徑,一為向上提升,加強研究發展、創新品牌、開發新產品與新經營模式;一為「逐水草而居」,不斷的依賴廉價生產要素或原料,追求低生產成本並賺取微薄利潤。台商絕大多數採行後者,雖駕輕就熟、習以為常,卻往往消磨創新與積極進取之心。
回顧台灣自從19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台幣升值、勞動及土地成本上升,在成本差異與投資利潤驅動下,台商紛紛向大陸遷移,一路由華南、華中、華西而至東協各國。這中間政府也曾因意識形態或分散風險考慮,推動南向政策,卻因與市場機制並不相合,畢竟不易成功。且因中國大陸自2008年開始「騰籠換鳥」,強調產業轉型與升級,逼使台商紛紛移轉。如今,國內外政經情勢又有改變,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經濟崛起,此時推動新南向政策,或有一搏機會,但也因當地政治穩定性、潛在排華風險,以及語言、文化上差異,所產生的各類交易成本甚高。
期以政治口號引導台商投資,扭曲市場機制,無論是西向或南向,均不易成功。台商必須了解,若一味追求低建廠與生產成本,縱使繞了一圈,仍有窮途末路之時,何不趁早向上提升,實有賴政府建立優良的投資環境,才是可長可久的正途。然而,國發會強調以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五大創新產業等三大策略,即所謂「三駕馬車」,引導產業與經濟發展;亦即透過以往耳熟能詳的國家發展基金、大貿易商,策略性產業來推動,似乎回到古羅馬或春秋戰國之「三駕馬車」時代;此種舊思維如何帶動經濟發展,不免令人憂心。
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在於產業升級與創新,有賴營造利於投資的環境,並且加強簽訂區域經貿協定,以期突破國際貿易的障礙。然而,政府若要強化台灣在投資者心目中之區位選擇優勢地位,台灣當前存在的「五缺」問題,絕對是新政府首應積極解決的,否則不但新投資不來,既有投資也可能撤資,其後果不可輕忽。依據近年來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吸引投資在全球約200個國家或地區中,總是名列倒數幾名,實在令人汗顏;以往同屬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依然名列吸引外資的前茅,台灣為何不能?值得政府深刻檢討。
其實,廠商選擇發展何種產業?至何地區投資?均由市場價格機能來引導,怎麼會是政府該做之事?政府的工作就是健全投資環境,提供與民間投資密切相關的公共財,提高政府效能,解除不必要管制,以及維持政策穩定性與一致性,尤其是有效解決「五缺」至關重要。進而透過市場價格機能的引導,自然能夠創造具有比較利益的投資機會,將能吸納台灣大量的超額儲蓄,無論高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大企業或中小企業、勞力密集或資本密集產業,均能蓬勃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創造加薪環境,又何須政府費神選產業、擇地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