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內閣上任一個月,整個團隊還在「暖身場」,民調差強人意,但攸關新政府整體滿意度的是經濟問題,卻似乎還未想妥良好的對策。
日前林院長於經濟界大老群集的「三三會」上,也認為投資動能不足,是最大問題。如何創造就業?他列為最重要KPI,甚至說「只要能增加就業的投資,我就是半夜都會起來想辦法解決。」
然而,當天林全說的五大創新產業,卻被與會企業家形容為「已經餓的半死,卻掛了一塊大餅在外面。」
為何落差這麼大?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還是從原因下手來改善:
一、林內閣宜區分短期提振投資計畫與中期振興新產業目標。
目標不清晰,即會產生行動滯後現象,給外界負面評價,施政滿意度跟著下降。如,林院長跟企業說的是五大創新產業,包括亞洲矽谷等,都需要3~5年才能有「有感」的成效,跟短期拼有感,實在是南轅北轍。
如果要立即提振投資。只有靠政府及靠企業行動。但是,靠政府靠不住,政府現在公共工程資金不足、而BOT鑑於高鐵、大巨蛋的先例,也鮮有業者敢接,走公共建設的方式很難。至於靠企業,只要內閣改變形象、真的用心,找大企業商量,希望把這些大集團的未來五年發展計劃提前實施,並給予明確保障,並非沒有機會。
事實上只要有十個八個大企業表態動起來,開始招募額外人手,預期心理就會轉向正面,民調就有機會回升,且這些案子加上它的關聯效果對增加就業必然有感。這樣做,短期內扭轉低迷的景氣,更有機會填補這兩三年的投資空窗,給新政府爭取到長期發展的空間。
可惜的是,新政府第ㄧ個月的施政,比較有好評的是長照制度、年金改革,轉型正義與勞工權益,對投資激勵並沒有正面意義
二、投資環境的改善還不夠。
林院長在回應資本市場問題時說:「鬆綁、鬆綁、再鬆綁。」好像,只要鬆綁就會好轉。筆者認為,恐難以太樂觀期待。法令鬆綁只是助因,真正要帶來實際投資的,還在於企業對未來的預期。
行為經濟學有所謂展望理論。述及個人或企業家對於未來風險的評估跟他的初始條件有關。而現在企業界的初始條件跟八年前已大大不同,投不投資已遠非鬆綁的問題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在台投資經歷勞工短缺,環保運動,社運衝擊等事件,再加上新政府未來漲電價、加稅,甚至增加國定假日,限制外來勞工等,企業對政府改善投資環境的信心已大打折扣。
加上政府即使對與企業的合約行為,也常屈從政治現實不顧承諾,阻卻若干大型投資案的落地,在此情況下,即使投資環境確實有所改進,管制有所鬆綁,但因為誠信疑慮,要民間冒險投資,非常不容易。當政府成為投資的風險時,局部的制度鬆綁,已難以奏效。除非政府有魄力撥亂反正,力挺投資台灣,不隨政治氣候搖擺,才能取信民間。
三、認清反商情結成為投資暗流。由選前到選後,新政府面對抗爭,總是站在「有最多選票」的一方。施政有意無意都透露出反商的味道。且即便沒有明講,但閣員很多言行大家看在眼裡,就有了解讀的空間。個人認為照顧弱勢,改善貧富不均,替年輕人著想,重視老人問題,都是必須做的。但,做好這些更要企業界的配合。不能只有在增加就業上,政府強調「民間投資有義務幫忙」,但其他時候遇到社會問題就把企業放在對立面。
新內閣剛剛上路,時間還不夠長,只以一個月的表現實不忍苛責。但是治國不是端視民心向背,還要有謀有智有勇。有謀,必須要有各階段清楚的目標,團隊都能服膺目標方向;有智,能區分短中長期策略。長期的,要從現在悄悄布局,中期的,要行穩致遠,法令快修,制度快改、人才快集。有勇,針對短期「有感」,林院長應組織「台灣核心企業提前及加速投資」專案小組。一個個面對面解決企業投資提速的障礙,因為此類案子才能短期增加就業,恢復信心。這種企業投資都要具體到讓院長「半夜都要爬起來解決」,這叫有勇。林內閣萬不可對解決問題猶豫蹉跎,對外界質疑憂讒畏譏,一旦錯過組閣蜜月期,則往後施政就會一路困難重重了。
總之,當前投資低迷,就業不理想,已經是結果。大部份原因並非林內閣造成的。只是,解決這些惡因,還需要展現旺盛的企圖心。我們希望台灣好,當然也就希望新政府做對做好!林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