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在這個版面刊登『為什麼台灣男性中壯年的勞參率 會在近年來直線下降』後, 我接到很多讀者的來信,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網路的反應亦多,其中以50歲左右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口最多。他們正在50幾歲的年齡,生涯或職涯正要更上一層樓,負擔也最重,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付學費,卻被雇主或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主管叫進辦公室,說要他們優退,也就是給他們比勞基法更優的一年薪資要他們自動辭退。
或許他們是接近了退休年齡,但無法向周圍親友說出「被公司辭退」的話,多數只能說,「生涯另有規劃」、「自動辭職」,實際上是被雇主或人力資源部門逼著辭職。雇主與人資部門並非錯誤,他們根據一些迷思,認為中壯人口,年紀大了工作績效下降,體力衰退,於是把他們辭退,以便聘請更年輕的勞動人口來代替中壯勞動人口。個人認為,這是媒體、雇主、人資以及一般人所造出來的迷思。一般而言,民眾對於中壯年及中高齡人口普遍有下列的迷思:
一、壯年及高齡人口都不肯工作,難以管理。依據我們人資學術來看,台灣的高齡人口的勞參率並沒有下降的趨勢,反而有上升的現象。高齡婦女的勞參率雖然有下降的趨勢,台灣還是各國勞參率最低的國家,但是比起數十年前的勞參率,仍然增加了許多。據此,50歲以上的人口族群,因為家庭的負擔與不想閒置於家中,拼命尋找工作,雇主卻都不願聘用中高齡者,於是他們找不到工作,不是不願意工作。
二、中高齡人員的工作效率下降;年青人因體力強健,所以肯拚,效率較佳。在人資部門及企業主管眼中,中高齡人口除體力下降外,技術更落伍,又很難學習新技術,且強勢反對革新,阻止改變工作的方式,雇主或人力資源部門為了替公司節省成本,便提早把他們辭退,讓年輕的人口代替他們,雇主認為中高齡人口薪資又高,效率又低是划不來的。會這般的想法,是僵化且過於宿命。
三、中高齡人口的教育程度一般都比年輕人低,年輕人個個都是大學及以上,碩士學位的也不少,他們容易接受新技術的訓練,且訓練也比較有效。其實,學習是一種態度,與年齡及教育無關,年輕人雖然教育程度較高,但學習的內容很可能與公司的技術無關,和一般雇主認知的大學或技術性的課程內容,或與公司或工廠所需要的內容十分不一。
四、中高齡人口不退出勞動市場,搶了年輕人的職位,使年輕人不能進入勞動市場。現在的年輕人失業率很高,還有啃老族便是一例。事實正好相反,中高齡人口與年輕人搭配才能成為有效率,有用的團隊,沒有他們的經驗,年輕人缺乏經驗,很多工作是做不出來的。他們留在勞動市場是為年輕人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是與年輕人口互補,不是替代年輕人。
中高齡族群有下列的優點,我認為,這些優點是這一代年輕人所欠缺的:
一、醫藥的改良使現在的人壽命延長,中高齡人口的體力比上一代有很大的改進,而且台灣已由農業時代發展到工業時代,現在21世紀更發展到服務業時代,在服務業時代強調的不是體力,而是服務的態度,中高年齡的人口通常較年輕人有耐性,服務態度為更佳。
二、中高齡人口所受的教育與1980-90年代出生人口所受教育與文化背景不一樣,他們所強調的是規矩與穩定,所以在同一機構工作的年資遠比現在的年輕人長久。現在21世紀的勞動人口著重移動,能在同一機構工作3~5年便不錯了,他們平均只有3年,這對雇主訓練繼承人口或願意教育支出都不利或很難,但中高齡特別是中年人口可以訓練繼承,或訓練的工作。
三、中高齡人口的經驗遠比21世紀年輕人多且穩重,所以留住他們可以與年輕人分享經驗,甚至訓練年輕人口接班。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該迷思中高齡人口體力變差,工作效率便下降,成本較重而不用中高齡人口,人資部門也該學會怎樣與中高齡及年輕人口相處,學會處理多元文化的勞動人口,在今日台灣人口急劇老化時增加勞動人口,發展GNP(國民生產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