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來,陸客來台驟減、兩岸熱線不再,再加上雄三飛彈要命地誤射,兩岸關係冷到低點。取而代之的熱點,是新政府近期喊得震天價響的「新南向政策」。
不管是主動積極任事也好,抑或上頭交辦配合也好,這陣子,部分產官學界相繼表態響應「新南向政策」,光7月以來,就有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舉辦「東協投資策略夥伴論壇」、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東協經濟整合新局」國際研討會;台中市政府也高喊準備好了,擬將清泉崗機場升格為國際機場,以台中為基地與東協對接;投信業大推新東協基金,房地產業促銷胡志明市等東協國家置產,連大型公股金控、行庫也表態可趁全球經濟衰退之際,以較低成本併購東南亞當地銀行。
行政院15日更立刻拍板開放東南亞國家旅客來台免簽證,8月1日起試辦泰國、汶萊旅客卅天免簽來台一年,9月1日起開放東南亞八國旅客線上簽核免簽,交通部預估東南亞來台旅客一年將增加28萬人次成長2成,創造130億台幣的觀光外匯收入。
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去年底正式上路,10個國家總人口數6.3億人,是全球人口數第3大區域、全球第7大的經濟體,在亞洲是僅次於中國與日本的經濟體,加上人口平均年齡僅28歲,比歐盟、美國、甚至中國的37歲年輕,越南、印尼、菲律賓今年預估的GDP成長率達5~6%。這些指標數據,確實都凸顯東協未來的經濟成長潛力不小,也值得開拓布局。
問題是,台灣能切入分食多少?業界不諱言指出,我們既非東協的對話夥伴,也恐難加入RCEP,除了無法享有關稅優惠之外,東協10國的政權體制、投資法規、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差異不小,加上多數國家匯率波動劇烈,產業發展落差極大,越南、印尼曾有的排華風潮都不容輕忽。
正巧,1996年的今天(7/19),在台、越及國際媒體的見證下,國內景文集團在西貢文化貿易中心風光舉辦了4,500萬美元的造鎮聯貸案,在此前後,前仆後繼前往越南投資的台商,更不乏寶成、台塑、統一、味丹、遠紡、鴻海、仁寶、宏碁、中鋼、慶豐、三陽、台糖、中油及中央貿開集團等大咖,當年越南當地先進的新順加工出口區、協福電廠,也都有台商資金挹注。
如今,20年過去了,政府又重新推出一個「新」南向政策,且主張係以「人」為核心,不只是設廠做生意,還搭配雙方觀光、文化、人才及服務業交流等等。
然而,台灣經濟結構主要靠外貿帶動,去年大陸(含香港)市場占我出口39.4%居冠、東協10國占18.1%居次,我從大陸(含香港)進口19.7%居冠、從東協10國進口12.2%居第4。另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今年第1季底,赴大陸投資的上市櫃公司共1,168家,占全體上市櫃公司77.15%,累計投資額2兆1349億元,迄今年第1季投資大陸收益累計匯回2,606億元,占累積投資金額比例上升至12.21%,創歷史新高。
日前,台積電南京12吋晶圓廠暨設計服務中心舉行動土典禮,總投資約30億美元,業界估計未來可帶動超過300億美元的產業發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直指,中國是台積電在全球各業務成長最快速的地區;股王大立光看待下半年雙鏡頭模組業績的動能,也是來自以大陸市場為成長主力的蘋果,及華為、小米、樂視等中國手機品牌客戶。
很顯然地,就目前台灣經濟與大陸市場的高度連結,及台積電、大立光這台股雙王的市場布局動向來看,大陸市場,無疑依然是我們外貿的第一主戰場。政府固然表示,新南向與西進並不衝突,但新南向能為台灣新創多少經貿?政府對兩岸經貿的態度與政策,不容一直擱置下去。
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日前感慨地表示很後悔沒簽下兩岸貨貿協議,進而影響台灣參與南向的RCEP協商,值政府高喊「新南向」之際,江丙坤當年的名言:「西進、南進,不如上進」,真的是非常經典。我的看法則是,西向、南向?別蹉跎了台灣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