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異常退票79億元所傳出的警訊

Foto

央行上月公布6月底的「異常退票」高達79億元,已震驚整個金融圈。景氣狀況不佳,企業戶的退票率升高,原本在意料之中,但像這類公司集中發生異常退票的情形,其實已與景氣好壞脫勾,問題反而出在銀行的把關問題,已顯見銀行在內控管理上再度出現新漏洞。

 一般而言,銀行在授信徵信實務上,開票、退票的情況,向來是重點環節,銀行受理客戶的支票總額度,必須以客戶的總存款量為限,倘若銀行開票的金額量,超過該客戶在該銀行的總存款量,或是往來金流,就會導致發生退票問題,這是大家對於退票最為普遍的認知;但另一方面,銀行的開票量若過於浮濫,與借款人的金流往來、商業活動往來量不成比例,將再衍生出另一種問題,就是詐騙。

 一位有豐富授信、風管經驗的銀行管理高層,對於銀行的開票與詐騙之間的連鎖關係、流程,說明、形容得非常貼切。他分析,銀行在決定該客戶的開票額度,不只要看存款金額總量,該客戶每月的開票、兌票的情況,則是另一大不容忽視的重要指標。

 例如,該銀行若一個月開給某家企業戶的老闆100張支票,倘若支票一個月內僅兌現了30張,其他的70張全部沒有兌領,就很容易成為孳生「詐騙」,釀成所謂「空頭支票」的溫床。因此,銀行在開票管理上,一定會逐月清查該客戶的開票、兌現量及金額,倘若像上述的例子,那麼管理周延的銀行,接下來就不會開給這位企業戶老闆100張支票,規模將大幅縮減成30、40張,而且銀行還會進一步了解如此落差的原因所在。

 但現在的銀行業界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行員普遍對於開票狀況缺乏警覺性,往往因為與客戶長年往來,以為狀況都在自己掌握中,於是就會有諸多通融;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與所謂的生產與銷售週期相關,往來戶經常以產銷的季節性因素導致有一定的落差,來取信於銀行,例如,客戶會說,因為市場這個月狀況不是很好,他沒有生產很多,也沒進很多原料,自然就沒有開票給原料供貨商,所以就不會有兌領。銀行員一方面對於產業特性並不了解,再者基於維護與客戶的關係,怕流失客戶,因此就讓客戶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過關」,央行上月所公布的集體異常退票事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成因,與之相關。

 銀行員為展業順利而積極跟客戶作關係,固然沒錯,但萬不能以風控作為交換,這樣的弊端雖未與景氣直接相關,但不景氣時,該弊端所導致的後遺症會更嚴重,銀行萬不能為了眼前近利,鬆了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