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周末,臉書、LINE群組幾乎被全台Pokemon GO「抓寶特攻隊」洗版。花蓮海邊、天母古道口、永和四號公園、南北各大校園,皆傳來「捷報」,連出門抓寶的兒子都罕見地拍照存證:「我們家大門也是寶貝球收集點耶!」
媒體報導總是走在趨勢前端,早從兩個月前,有關Pokemon GO的種種就持續占據版面,因此同事間也不時出現如此對話:「我家有一堆皮卡丘玩偶,小朋友長大後都不玩了,現在拿出來賣,應該很值錢吧?」「為何不叫神奇寶貝,而要叫寶可夢?好像酒店小姐的名字噢!」「大家到處亂抓寶,以後開車走路要更小心了!」「大人鬼月普渡,小孩鬼月抓寶,很奇怪耶!」
一款AR遊戲能讓宅男宅女走出戶外、讓低頭族抬起頭、讓烏合之眾群聚某個稀有Pokemon出現地,這種不由自主的起舞,不免讓人想起《吹笛人》的童話。但從上個世紀末瘋養電子雞,到這個世紀的打Wii、摔憤怒鳥、砸糖果、拼電競,再到新近的抓寶可夢,科技潮流一波淹過一波,「集體瘋狂」的聯想似乎又太過杞人憂天。
當小朋友長大出門追逐虛擬的「寶可夢」,留在家裡的父母卻想起封箱已久的實體「神奇寶貝」,兩代間的記憶因此有了新的連結,這未嘗不是件奇妙的事。對我而言,今年比Pokemon GO問世更令人興奮的,是《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上演,因為我家沒有一整箱的「神奇寶貝」,卻有一整組《海底總動員1》玩偶。《海2》的時間設定在《海1》6個月後,魚界半年,人間13年,當年由媽媽陪看《海1》的小子已成年,這回換兒子「撥冗」陪媽媽看《海2》。年輕人只顧著向前看,並不特別緬懷童年,賣座動畫片拍續集,更大的作用竟是讓父母輩追憶似水年華。
然而,多莉與寶可夢又跟麥當勞有什麼關係?當年為了幫兒子蒐集《海1》玩偶,踏破鐵鞋,最後在公司附近的麥當勞輕易購得整組。可惜的是,這個老人、遊民多過兒童的地區,終究撐不起一間國際連鎖速食店,在《海1》映後數年,龍山寺門市就黯然停業了。
至於寶可夢,卻意外地讓飽受食安醜聞的日本麥當勞鹹魚翻生,因為開放門市成為Pokemon GO的資訊交流站與對戰道場,日本麥當勞不僅近來營收大增,股價更一度飆漲至15年新高。天下事,正反與得失之間,真的很難逆料,誰又會料想到,台灣到處被塗得花花綠綠的變電箱,如今竟也成了抓寶特攻隊的朝聖「景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