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貨幣政策是否走到盡頭或沒有用處?
的確,自從2008金融海嘯之後,經濟不振、且利率降到接近零。此時,全球紛紛採用非傳統貨幣政策,例如:量化寬鬆、前瞻指引及負利率。但是,似乎這些效果並沒有對經濟成長發生顯著地作用。因此人們紛紛問:「貨幣政策是否已到窮途末路了?」
有許多精彩的文章都針對此問題深入的討論,以下個人也提出一些看法。
一般而言,我們觀察到的經濟成長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長期趨勢值,另一部分為在此趨勢值上下波動的週期循環。而景氣週期循環較受到需求面的影響,需求包含消費、投資、淨出口(出口減進口)。
貨幣政策基本上是刺激需求,具有逆景氣循環的特性,景氣好採用緊縮貨幣政策,景氣不好採用寬鬆貨幣政策,逆景政策目的是縮小景氣週期循環的波動,有人形容逆景氣循環,就像是在雞尾酒宴會最熱的時後,央行做一個掃興的人,將雞尾酒缸拿走,大家沒酒喝了,宴會自然不再那麼high;然後,央行還勸大家早點回家,以免路上發生危險。
至於長期趨勢值則是由生產函數決定,是供給面,而供給則包括生產技術、勞動、土地與資本等;供給面的因素一般是假設較少變化,但最近民眾對環保的要求更高,勞動者意識的覺醒,對工作待遇與條件有更多的期待,生產技術又一日千里、可能使生產函數改變。但是,這樣的改變,並非只靠寬鬆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特別是在當前階段,低利率可能不是讓廠商願意多投資的唯一、且重要因素,也就難以影響生產供給了。
所以,貨幣政策的名言是:「我能牽馬到河邊,但無法強迫馬喝水」,也就是說,寬鬆貨幣政策能使企業家的融資成本降低,但無法強迫企業家投資。
企業家不投資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產函數產生了變化,低利率固然重要,但市場、勞動力與土地都有影響。遺憾的是,所有的貨幣銀行教科書幾乎從未談到生產函數的變化,都是假設生產函數為固定,再談貨幣政策能做什麼。
貨銀教科書一向以來專注於經濟短期的波動,先降低利率,再假設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維持穩定關係,讓長期利率也下跌、刺激投資,這些都會帶來生產函數上的移動;但是,如果目前全球經濟成長的下滑是來自生產函數整個的長期變化、甚至下跌,但週期的波動卻不大,貨幣政策的功能就因此大幅減少。據此,看起來貨幣政策似乎到窮途末路了。
所以,對於貨幣政策是否有用處的問題,我們應該要先了解貨幣政策適合做甚麼?不適合做甚麼?顯然,它適合改變需求、以縮小景氣的波動,但不適合改變刺激供給的生產函數。就目前全球現況來說,經濟衰退是來自於生產面因素,問題出在供給面的改變,貨幣政策是不能解決這些困境,就算各國央行再祭出更多的傳統、非典、甚至新常態的貨幣政策,事實結果並沒有成效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