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生產力再造 企業競爭力關鍵

Foto

近期新政府重整產業政策,在沸揚聲中將生產力4.0畫下句點,而以五加二產業旗艦方案(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再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推動重點。然而,全球產業加速生產力提升的競技場卻未曾停止過。2011至2015年間,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相繼推出產業振興方案,無一不是為了提升產業競爭力。而競爭力的碁盤來自於生產力,幾百年來生產力投入產出之比值定義近乎恆常,未因時空演進而有基本性的改變,而其意涵更隨不同時序與領域,不斷被賦予不同的詮釋,從勞動生產力、製造生產力、研發生產力、服務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知識生產力,乃至於迎接數位時代而被提出的資訊生產力、大數據生產力,再再印證「沒有生產力,那來的競爭力?」

 我想再次提醒,並非不談生產力4.0,就表示生產力不重要,而是現階段的台灣,在政府產業政策的引領之下,生產力提升必須內化成國家產業向上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步驟。仔細端看近日政府所推動之百億五加二產業旗艦方案,每項計畫的碁盤,仍是與生產力提升相關,也因此我在此大聲呼籲,國內應形成「生產力再造」運動,讓各界重視惟有強化產業生產力碁盤,才能更有效的提升政策推動之效益。再者,透過產業、學界、法人機構,來幫助企業自主性的強化體質,透過生產力提升,再造企業競爭力優勢。

 過往我們談勞動生產力,追求的是品質(Q)、交期(D)與成本(C),隨著經營環境快速變遷,景氣財與機會財已不易見,隨之而來的「價值經濟」促使企業必須開啟新的競爭力要素,追求管理財與創新財,於是「品質」需「創新(I)」、「交期」講「速度(S)」、「成本」論「價值(V)」,生產力要素的轉變,成了每個產業、每間企業都要關注的經營要項,不容輕忽。推動「生產力再造」的過程,導入自動化、追求智慧化,都是必經之路,企業在這個過程,不是僅僅添加自動化設備、導入智慧化系統就可以達成目標。反觀,一定要從各經營層面好好衡量自身的生產力體質現狀,從最基本的計畫、執行、查核、行動(PDCA)管理循環,去檢視經營上在目標管理(P)、日常管理(D)、績效管理(C)、精實管理(A)等核心要項,並加上標竿學習(B)的知識管理,透過時時刻刻的提升,來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再造。

 生產力是企業碁盤、品質力是核心、精實力是能量的蓄積、創新力前瞻未來,最後達成顧客成功力的永續經營。個別企業為符合未來消費市場需求之預測及經營績效之提升,應視發展需求逐步提升生產力,導入需具備之設備、系統,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持續改善,全員參與,全員經營管理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