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以來為了休假問題又挑起勞資對立,企業界的杯葛。作為一個資深員工從基層作到高階,又曾創業。見一些勞團代表非理性發言,希望說幾句公道話。
一、勞資爭議的迷失
我們錯以為企業的收入是老闆與員工對分,付了薪資剩餘的都是老闆的,因此常有被剝奪感。其實扣除薪酬後還要付原材料、零件的費用;付機器設備折舊費;付水電、耗材費用;付銀行貸款的本息;付政府的稅捐與公費;若還有剩餘才是股東的利潤。
我們又錯以為股東只有一人(如鴻海郭台銘),其實上市(櫃)公司股東分散在社會各角落,即使有利潤分配也不在一個人身上。
我們更錯以為企業經營是永保繁榮。筆者曾經也忝為企業負責人,深深體會到企業兢兢業業的努力只是怕被淘汰的生存競爭,賺錢是生存下來的果實。
筆者在創投業工作15年,經歷不少產業的起伏,「見它起高樓,又見它樓塌了」。15年前在資訊業引領風騷的一些電腦公會領導廠商,如今還健在的已寥寥無幾。當年最大的兩家監視器(Monitor)工廠,筆者與他們都有業務往來,如今兩家公司都已結束營業。更早卅年前投資台灣的外國電子大廠RCA、愛德蒙、迪吉多、飛歌…等,如今也多已自地圖上消失。一家DRAM大廠,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公司現金存款在兩年內從500億元降至5億元。高科技業似乎少有百年老店,「浪淘盡多少千古風流人物」。
二、企業經營的挑戰
1.市場的占有率:
企業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前美國奇異公司的CEO傑克威爾許曾說過「贏家是在每一個領域中追求第一、第二的企業!這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回頭看台灣過去曾有1~2百家主機板與個人電腦公司,如今碩果僅存的都在個位數。因此企業經營的首要挑戰,就在追求業績持續的成長,擴大市占率,獲取利潤,就成了企業經營的宿命。
2.產業生命周期:
高科技產業不僅產業起伏變化大,產品生命周期也很短,以前個人電腦與IC,一代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十八個月;現在手機生命周期只有六個月。傳統產品鋼鐵、水泥、塑膠產品結構數十年不變。但是高科技產品則是瞬息萬變,而且是革命性的轉變,新一代產品出來,舊一代產品就可能乏人問津。例如聽音樂,從錄音機,到CD,到iPod及MP3。即使是舊產品的領導廠商,在新一代產品出現後未能跟上,也一樣會被淘汰。王安曾是微電腦的領導廠商,但是個人電腦(PC)興起,王安未能跟上就慘遭淘汰。又如膠捲相機被數位相機取代,而今高功能手機又取代數位相機的功能,因此柯達歇業了,佳能也沒落了。顯示新科技產業要能維持長壽,只有不斷的技術與產品創新。這是企業經營的第二重挑戰。
3.成本持續下降:
企業經營者的挑戰之三是成本持續下降。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技術創新造成的成本下降,尤其驚人。聚鼎在1999年9月推出第一顆產品,至今售價已下降到原來的1/8。許多公司銷售量增加,營業額卻不成長,差異就在售價下跌。因此企業要維持毛利,就必須持續降低生產成本:從擴大生產規模增進生產效率;提高良率及自動化;改善製程;產品規格創新,增加附加價值;開發新產品等,要長年累月,不斷的精進。否則早就虧損殆盡了。
企業經營不同於投資股票,看好就買,看壞就丟。企業經營者對股東,對員工都有推托不了的責任。因此要讓企業永續經營,天天都將面臨到「維持市佔率」、「產業與技術創新」、及「成本精簡」的挑戰。
三、企業經營的風險
企業經營除產業內的挑戰外,還有外在景氣循環、金融、能源、社會、政治及天災之風險。以過去八年台商經歷過的國際『經貿風險』,列舉如下: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2年歐債危機,2014年中國經濟成長停滯,2014年油頁岩開發導致石油及大宗物質價格劇跌後的全球通貨緊縮。
社會風險有台灣環保抗爭氾濫化;反核後的電力不足;勞工意識的民粹化等。『法制與風險』包括稅制改變、公害標準提高、外勞政策、休假制度…。政治風險如兩岸關係倒退、陸客來台減少、餐飲、旅遊、運輸業業績衰退;兩岸服貿、貨貿不簽、部份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等。海外投資更有在地國政黨更替,政策轉向風險,如台塑在越南的鋼廠遭重罰。
投資大環境影響企業投資意願。沒有投資就沒有經濟成長,也沒有員工利潤分紅與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