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國土計畫觀點下的水水台灣

Foto

旱澇交替下的韌性和國土永續

旱澇交替、短延時強降雨的挑戰不斷,隨著全球擋不住的暖化趨勢,近30年來,臺灣年平均溫度持續上升,每10年就增加0.29度,郊區和市中心大約差3度,降1度溫度約多6%電費,如何使用綠建築及生態工法調適熱島效應亦為一課題。而如果是原始天然地貌,則有50%雨量入滲地下、10%成為地表逕流,但一旦高度都市化則變成15%地下入滲和55%地表逕流,其影響甚鉅。臺灣年降雨雖高達9百億噸,惟受限天然地形特性與地貌逐漸都市化影響,導致可用之水資源僅180億噸,極端降雨和都市高度開發打造不透水的水泥叢林,長期的水資源風險、透水保水能力不足和都市熱島效應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亟需建立水環境新思維,使用水冷散熱觀念打造海綿城市,進而建構韌性城市及永續國土。

水利署營建署應合作 解決國土規劃問題

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情勢,應加速進行國土規劃,各國土功能分區需有合理、明智管理,一味限制開發而忽視在地民眾長期生存及生計問題,並非務實做法,水利署應與營建署緊密合作,解決國土規劃問題。全國國土計畫為法定計畫,依國土計畫法規定,2018年5月1日前應公告實施,而2020年應公告實施直轄市及縣市國土計畫,至於2022年前則應公布國土功能分區圖資,屆時區域計畫法及區域計畫即功成身退,此屬重大空間變革。此外,2022年後,開發許可制度將被使用許可制度取代,不同功能分區間的變更只能透過國土計畫通盤檢討進行,不能化整為零、漫無節制的任意變更。

經濟部內政部共同檢討河川區容移

四種國土功能分區中與環境敏感地區的交集處,屬跟水土有關的國土復育促進地區,當中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因應經濟部廢止,是否修正為以地下水第一級管制區為依循?另河川區容積移轉係重大政策變革,河川區與古蹟、公共設施保留地性質不同,如果沒有妥善的都市環境控管機制,則實施計畫範圍如何劃定勢將影響容移利得甚鉅;而接受基地是否可以繳納代金,也需有計畫統籌運用取得河川地。簡言之,河川區容積移轉機制應由經濟部與內政部共同審慎檢討,重視環境價值,考量環境負擔,並納入相關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