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不同國家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Foto

經濟結構是當前中國政府與人民非常關心的問題,原因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慢了,大家考慮是否應當把經濟結構改善來增加經濟增長的速度。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時經濟結構會改變,一般來說是從農業生產為主,到工業生產為主再到以服務業生產為主。在一個施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現有的企業互相競爭,便會把生產效率提高。但是經濟發展也需要企業結構的改善,讓新的企業進入市場。問題是新企業的建立和經濟結構的改變是應當由市場的競爭自然產生,還是應當由政府負責產生,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答案。在中國有人認為政府一個重要責任是改善經濟結構來促進經濟增長,本文試圖比較美國,臺灣和中國政府演扮的角色。

 美國的經濟發展大部分是由私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來決定的。市場競爭不但在某一個經濟結構的環境下增加企業的效率,還能有效率地改變經濟結構。當經濟結構不變,既有企業是固定的,在互相競爭的環境下企業必要把經濟效率儘量提高才能生存。競爭也是技術進步的動力,企業會盡力尋找新的技術來增加生產的效率,或引進新的產品來增加盈利,引進新的技術以後,產品和經濟結構便會改變。回顧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當蒸氣機發明以後,人們開始用汽船和火車,當發明利用電力的方法以後,電燈和電話影響了經濟生產的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汽車,電腦和互聯網的發明也有類似的影響,這些經濟結構與人們生活的改變,是美國市場經濟自動的演變。政府參與的程度極小。總之,在一個完備的市場經濟,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的改變是由私營企業家針對市場需要來推動的。

 在臺灣的經濟發展,政府參與的程度比美國的高。臺灣政府不但把技術引進給與私營企業利用,還推動一些私營企業的建立。在引進技術方面,政府在1973年建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1976年,工研院把第一批工程師赴美受訓,1977年,工研院建立臺灣首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工研院成立以來,培育超過140位的產業CEO,新創了240家公司,累積超過2萬件專利,為臺灣開創許多新興的科技產業,培育不少科技人才。關於推動個別企業的發展,最明顯例子是政府資助從美國邀回臺灣的張忠謀博士在1987年建立台積電。該公司在2016年8月17日的市值約1,500億美元,是臺灣市值最大的公司。臺灣的市場經濟與美國的不同,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經濟結構的創新,一般美國人認為私營企業家比政府官員聰明。而在臺灣一些政府官員能制定經濟政策改進經濟結構比企業家聰明。臺灣市場經濟與中國大陸的也不同,臺灣政府資助一些私營企業的建立,中國政府指導很多國有企業的運作。

 中國政府有責任改變經濟結構來幫助經濟發展,原因是中國從1953年開始施行計劃經濟二十多年。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政府的重要責任是施行經濟體制改革。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改變經濟結構來幫助經濟發展,負責的行政機構,在計劃經濟時期是計畫委員會,在體制改革時期是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現在的行政機構是經濟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制定五年計劃。政府不單是指導國有企業的發展還要控制整個宏觀經濟的活動,在總消費方面,政府認為中國的總消費不足,應當設法把總消費增加。在投資方面,政府也指定一些國有企業投資到那種能推進經濟發展的工業或服務業。

 與其他採納市場經濟的國家比較,中國政府從事推動經濟發展與改變經濟結構的工作較多。我們知道,中國有不少極精明和能幹的企業家,30多年來他們創建企業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他們選擇了適當的企業把中國的經濟結構改善,最顯著的例子是他們在深圳與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立的企業是最活躍和最先進的。這些成功的例子,讓我們考慮是否應當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更完善的市場環境來活動。今天中國政府施行反腐政策,目的是禁止政府官員的非法行為,一種貪污的行為是利用權力索取企業家的盈利。施行適當的反腐政策將會使私營企業少受干預和得到更多的自由來推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