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國總消費與總投資比例為何下降?

Foto

近年來中國總消費與總投資的比例繼續下降,本文將討論比例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解釋總投資快速增加的原因,另一方面討論總消費是如何決定的,我們是否應當把它提高。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表1-3,在1978,1990, 2000 與 2014,消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百分之62.1,63.3,63.7與51.4。固定資本形成分別占百分之38.2, 34.0,33.9 與45.9。(其餘的百分比是淨出口)證明了總消費與總投資的比例從2000年到2014年大量的下降。

第一,讓我先解釋總投資快速增加的原因,中國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生產的比例在近十多年來繼續增加。根據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表13-1,在1998年,2008年與2010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分別為126,111,507,448與698,591億元,其中國營企業分別占35,571,46,857與57,013億。國營企業的百分比便是0.282,0.0923與0.0816,或說從1998年到2010私營企業占工業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大量的增加。私營企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私營企業要增加利潤,必要增加生產,用投資來擴大生產的規模,便大量增加了總投資。

因為增加生產需要增加資本設備,而增加資本設備需要增加投資,這是我們對近年來中國總投資快速增加的解釋。其實投資增加的速度遠高於資本設備增加的速度,當生產增加時資本設備需要同時增加。假定資本設備等於100,當資本設備不變的時候,也需要投資約6%來維持它的數量。如果資本設備要從100增加到105,投資便要從6增加到6+5=11。投資增加的百分比遠多於資本設備增加的百分比。這個理論在經濟學被稱為「加速原理」。資本設備的變動是速度,投資的變動是加速。

第二,我們要討論中國的總消費量是否太低,討論的內容是根據80多年來經濟學家研究的結果。在一個市場經濟生活的居民應當有消費的自由。他們的消費量應當由他們自己決定。1936年凱因斯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假定居民的消費量是由收入決定,但是當收入增加時消費量與收入的比例會降低。這理論是用來解釋193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不景氣,是因為總消費量增加不足以致生產過剩,失業人數過多。如果凱因斯的消費理論是對的話,市場經濟的GDP便不可能繼續增加。1950年代我的老師密爾頓·傅利曼倡議新的消費理論,說消費量與預期收入(或說正常收入)的比例是固定的,不會當正常收入增加時減少。因為創建這個理論傅利曼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30多年來我從事研究中國人民的消費行為。1985年8月在著名經濟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發表一篇文章討論中國的總生產是如何決定的。總生產分兩部分,即消費與投資,該論文用計量方法估算了中國的消費函數與投資函數,消費函數是根據傅利曼倡議的消費理論建立的。用中國統計年鑒從1952年開始的資料估算的結果,我發現這消費理論是對的。請注意資料的時代包括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時代,論文證明了經濟學的理論可在中國應用,並且在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時代也可以應用。這篇文章的投資函數,是根據上面說的投資理論(包括「加速原理」)建立的。估算的結果,這理論在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時代和實行市場經濟時代同樣的適用。

20多年後我想知道傅利曼的消費理論和上面說明的總投資理論到近年是否在中國還適用。我在2011年Economics Letters 發表的論文,發現直到2009年這兩個理論在中國還是適用。上面引用的書籍與文章證明中國人民的消費行為是合乎經濟理論的,在中國市場經濟生活的中國人民自己決定應當消費多少。自從1952年中國統計數字公報以來中國人民的消費量是正常的,是合理的,我們不用把它增加或降低。

本文解釋了中國總投資在近年來增加的原因。投資增加是一個好的現象,是中國私營企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現象。本文也說明中國總消費是由在中國市場經濟活動的居民自由決定的,我們不必設法把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