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今年選出的年度代表字是「苦」,我相信新聞界今年對苦字特別感同身受。今年是我從事新聞工作的25年,無疑也是最壞的一年,不止產業整體赤字持續擴大,更令人憂慮憂的是媒體遍尋不著出路,在整體經濟已顯露曙光之際,新聞業的衰退依然看不到盡頭。
回顧今年,雖然有信傳媒、上報、鏡週刊等新媒體成立,給媒體業帶來假象的榮景;實際上,包括報紙、雜誌、電視乃至所謂的數位新媒體,幾乎是全面性、大幅度地衰退;以發行量、獲利一向獨占鰲頭的商業週刊來說,據悉今年盈餘一舉衰退3成,老大哥尚且如此,餘者可想而知。
媒體業營運在去年下半年出現跳水式下墜,今年幾乎是直接進入寒冬。經濟景氣長期不振,加上網路、社群時代來臨的雙重夾殺,讓媒體經營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儼然是一條看不到盡頭亮光的幽暗隧道。實際上,媒體業寒冬是全球普遍現象,包括英國衛報、美國華爾街日報等都呈現虧損,更不用說狀況慘烈的香港媒體事業。
面對惡劣情勢,媒體也力求突圍,包括積極向網路靠攏、經營社群、開拓付費會員、投入電子商務等等,但成效都不佳;即便有所進展,也難以轉化成實質的收益來源。總的來說,面對新時代,媒體業還沒找到新出路。
其中,傳統平面媒體所受的衝擊最大,但弔詭的是,臺灣可以無視電視新聞腦殘式的報導,可以縱容電視名嘴造謠生事、搧陰風點鬼火,也能容許網路社群顛倒是非、謾罵霸凌;但卻要求報紙要客觀公正,要善盡監督、引導政府、企業與社會的責任,要在混亂世道中勉力扮演好「質報」的角色。
當然,媒體有責任做社會、國家的鏡子,有義務報導客觀的事實,但新聞內涵日趨低落,是許多因素交相影響下一步步造成的,其中,網路、社群的興起,讓新聞破碎化、輿情民粹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面對變局媒體卻無力扭轉,反而半自動半被迫的同流合污,最終成為難辭其咎的幫凶。
此外,貧賤夫妻百事哀,多數媒體長時間處於虧損,攸關生計的廣告大餅不僅日益萎縮且分食者眾,經營困境讓媒體越來越依賴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國營事業等的置入行銷,這種飲鴆止渴的作法一方面使媒體越來越喪失自主性,一方面則更加速新聞品質的惡化。
身處其中的新聞從業人員當然感觸良多,以前跑新聞有許多樂趣和成就感;如今不管資深記者或菜鳥,都只能奔波於一場又一場的活動、忙碌在一篇又一篇的新聞稿,將光陰虛擲在政客、老闆、名人的謊言與空話之中…。
奧斯卡影帝丹佐‧華盛頓日前在受訪時表示,「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他指出,現今資訊管道氾濫,長期下來所造成的影響就是各媒體搶快,卻沒有人在乎真實性;面對記者詢問「假新聞」充斥的解決之道,他反問記者媒體的職責是什麼?答案是是報導「真相」!丹佐‧華盛頓給媒體好好上了一課,而這段訪問也在網路上掀起熱議。
身為一個新聞人,我當然擔心新聞業的前景,但我更關心的是逐漸崩壞的媒體環境,以及逐漸喪失「第四權」的媒體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當民眾無從得知「真相」,當社會失去監督制衡的力量,對民主的發展、國家的前景都將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面對新的一年,這是臺灣應該嚴肅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