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中有一則新聞的標題是:「路燈毀了合歡山銀河美景,公路總局:馬上斷電移除」。公路總局原本出於善意在觀星聖地合歡山路上裝了路燈,引發觀星族的抗議,公路總局的回應是馬上斷電移除。就此,我與朋友在網路上討論,提出只要依國際暗天協會模式,用黃色系的燈,且將燈罩住,往下照,就有可能形成多方可以接受的解。這件事的延伸意義是:政府職能與科技/社會創新的價值是,在一些能與不能拉扯間,尋找可能。
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挑戰,有些挑戰甚至可視為Grand Challenge。例如,目前全球尺度的一大挑戰是,全球人口仍在增加,但農地大幅縮減,農業人口快速老化,且氣候變遷產生挑戰,故新政府的新農業及數位經濟之於農業必須拉高視野。
要解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在科技創新和社會創新等方面的解決方案,甚且解題的過程需有效處理「社會介面」;可定義為經濟活動推向社會與市場之重要互動連結關係,是創新能否有效成形和拓展的關鍵,代表案例是數位經濟在各個層面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已推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儘管有基礎,台灣仍需要與時俱進地深化數位經濟的應用與創新(歐盟稱之為ICT innovation at the societal level),才能產生結構性翻轉的效益。換言之,在推動創新時,政府的職能已不能侷限於傳統產業發展所重視的價值鏈和供應鏈層次,需處理許多社會層面瓶頸議題;如同Uber的拓展在各國所形成的紛擾。
台灣人口老化問題迫在眉睫,再考慮少子化、智慧化對就業與所得分配的影響、台灣銀髮族不健康餘年相對較長等因素,銀髮族安養與健康問題將是台灣難以迴避的Grand Challenge。進一步考慮新興國家成長趨勢,2030~2035年間,台灣仍會有外勞照顧我們的銀髮族嗎?面對這種不可能的挑戰,政府及社會創新如何尋找可能?
要解這個問題需要科技創新與社會創新的複合解。例如,歐洲已出現銀髮族「同居」相互照顧、銀髮族與不同年紀族群(年輕人、兒童)「混居」的社會創新,日本也將偏遠地區的公車改為人與物流同配的模式,以照顧離群獨居的老人。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一個基本解題方向可能是:如何讓我們銀髮族活得健康,減少依賴他人照顧的時間(據了解芬蘭的「失能壓縮」目標為兩週)?依此推敲,政府一大施政目標應該是:降低銀髮族的不健康餘年,這可能需要改變國民健康相對於健保支出預算比。
我們甚至曾拋出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簽芻議,並建議以台北和科學園區為試點城市。慢性病患看病時,醫生常囑咐要多運動,問題是醫生開運動處方簽,只能是道德訴求?難以兌現?台北市有市立醫院和市立運動中心可提供推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簽之發展基礎;藉此,一些穿戴式裝置或智慧紡織為主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也可有發揮的場域。而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園區廠商若以減少園區員工過勞問題為出發點,也可利用許多園區內廠商所建的內部運動中心發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簽。
另外,大車轉彎有內輪差,不時形成致命的車禍。交通部長期以來的作法是宣導其危險性。若以科技解此問題,或可用電腦計算轉彎的速度與角度,再用投影方式,在大車周圍路面投射出轉彎內輪差的安全距離,成為紅色警戒區,積極提醒車外騎士、行人加以迴避(可稱為Blind Spot Detection and Warning System)。就政策而言,交通部可以要求所有車子都安裝胎壓偵測器,難道不能也要求所有大車都安裝轉彎警示系統嗎?至少可舉辦創新競賽,徵求可實際導入的解決方案。
進一步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台灣不能只有單為Fintech設計的監理沙盒。監理沙盒的內涵為:法律的暫緩適用或排除適用的「安全空間」,藉此可以測試創新產業、服務、商業模式實測機制,並可藉此檢視法規的調適問題。在監理沙盒廣為人討論之前,日本就有「戰略特區」、消除灰色地帶與企業實證特例制度。就後者而言,日本企業透過其主管部門向法律部門諮詢,政府部門間會先討論現行規範,以明確判別法律准許與否;主管部門需於一個月內回覆。當主管部門回覆法律准許,企業即可發展新事業;但若法律上不准許,就進入企業實證特例制度。另外,在歐盟法規與認證框架確定前,新型態的城市巴士或無人駕駛車服務都獲得地方政府給予特定的豁免權或保險機制加以支持,以利在現實場域試行驗證。
綜合言之,以數位經濟和挑戰導向為主的創新需要處理供應鏈與價值鏈之外的社會介面議題,而且政府需要扮演更多元的職能,尤其在一些能與不能拉扯間,尋找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