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讀「對」研究所,畢業即戰力

Foto

前陣子,受大學母校之邀,以咖啡沙龍的模式,幾位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骨頭,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歷練與洗禮,讓目前還待在校園,正準備就職,抑或繼續升學的學弟妹能對未來有著更清楚的輪廓。

其實,剛開始獲邀時,深覺當之有愧,畢竟,能把自己的職涯當做「教材」的,最起碼得要出得了廳堂的「成功人士」,當時只能懷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心虛前往。

孰料,負責主辦沙龍的是20多年前的同班同學,一見面,除了話當年,更無法免俗地互換名片,而當同學一「定焦」在名片上的頭銜後,下意識冒了一句話:「哇!還好你當時沒考上研究所!」

雖然,他意在恭維,但仍讓我好生尷尬。一來,我從不覺得,身為雜誌社的副總,有多了不起;二來,當年連考兩次研究所都落榜的「不良紀錄」,就這麼活脫脫地被攤在陽光下,更何況,當天還扮演著,替有心念研究所的學弟妹指點迷津的重責大任,而這一遭,自己的代表性,無疑大打折扣。

選擇念研究所 就要讀出自己的價值

回想起20多年前,念大傳系的我,大學即將畢業前就打定要升學。當時傳播相關系所可謂鳳毛麟角,再加上不少新聞傳播所,偏好跨界思惟,我們這種科班出身的,反而帶著「近親繁殖」的原罪而被否決,就算筆試考得再好,往往在面試被刷下。

不信邪的我,第一年名落孫山後,執念甚深,寧願延畢躲兵役,選擇再考一次。沒想到,背水一戰,連考七家後,還是沒能革命成功,反倒是,班上許多同學卻紛紛上了不同領域的研究所,一度讓我深感前途黯淡,頹廢了好一陣子。

或許「天公疼憨人」,只好乖乖去當兵的我,退伍後,正值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初入社會就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當時機會多,幾年內,連跳了幾次槽就升到一定的職位。

所以人生際遇,實在難料。儘管沒讀研究所,好像對我職涯發展沒有太大影響,但我有時不免想像,若我當年考上研究所,會不會之後在職場更成功?只是這種假設題,不可能有答案。

其實,訪問許多讀過研究所的專業人士,讀研究所還是很有價值的。

我遇到的許多碩士學歷的菜鳥上班族,由於受過研究、論文的訓練,在思辨、工作方法、人脈,都遠比當年初出茅蘆的我,來得洗斂、成熟,省了不少跌跌撞撞的適應期。

況且,時代不同,當年職場上對於新人的容忍度強,有寬容的時間,可讓菜鳥慢飛,如今強調的卻是即戰力,似乎若在學校能有更深度的養成,不啻能加持未來的競爭力。

重點在於要怎樣為自己「儲備實力」!因此《遠見》延續幾年的《研究所指南》看似老生常談,卻由於「因時制宜」,每年主題不同,而極具年代意義和參考性。

今年,由具碩士身分的副主編謝明彧規劃執筆,由於其對於念研究所,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價值衝撞,導致不願誤人子弟的他,即便鼓勵念研究所,也歷經數次收斂和優化後,才產出今年的特刊。

總之,《2018研究所指南》,我們少了陳義過高的論述,著重的是過來人的現身說法,試圖從人性的角度,成為幫莘莘學子們解惑的工具好書。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https://goo.gl/w1JX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