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政策「民之所欲」執政始能有感

Foto

政權輪替迄今半年有餘,依據最近一家親綠智庫所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小英總統的好感度,不如六都首長之滿意度。小英總統幕僚對此解釋,此乃因台灣體質不良,為了重新打好基礎,尤其許多是長期累積涉及既得利益的不公、不義,而使得社會爭議較多;此外,加上行政、立法部門與社會各界之溝通不夠,未將政策說明清楚,導致抗爭加劇,是影響民調的重要關鍵。

 其實,並非如此。蔡英文精準掌握馬英九在經濟調整與產業轉型過程中,忽略公平、正議,加上許多政策背離民意,使得民眾對於其改革難以有感,以「世代公平、轉型正義」改革為願景取得總統大位;同時,上任之後,為免經濟朝向中國大陸過度傾斜,重啟「新南向」布局經濟政策,為讓產業加速升級轉型,推動「5加2」創新產業政策,民調支持度曾經接近七成。

 然而,隨著在推動改革上,或許受到本身個性與意識形態影響,使得部分政策缺乏理性溝通或無視社會氛圍,例如:年金制度改革、勞工周休二日修法、同性婚姻平權、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等;再者,則是在操作過程中,或許為了滿足特定族群或考量自己政黨利益,導致部分政策忽略審慎從長計議或凌駕民主法治界線,例如:兩岸關係調整、南海主權仲裁、漁權保護、不當黨產處理等。這些社會爭議並非受到在野政黨的阻擾,而是來自本身政策模糊不定之糾葛,尤其部分政策在社會上早已有所共識,卻又因改革藍圖模糊或程序暴衝,而引發民眾心生疑懼,是造成支持度快速下滑的根源所在。

 亦即我們認為,小英總統在執政上似乎未將核心聚焦於「民之所欲」之政策。也就是說,目前台灣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以及將迎接著難以預測之發展挑戰。尤其2015年以來迄今,出口貿易成長長期衰退、廠商投資意願持續依迷、內需消費動能依舊疲弱,使得經濟在內外不利環境交錯圍繞衝擊下,淪為「破1」、「保1」的成長困境,社會則是在朝野政黨互信薄弱盲目對立下,陷入「悶」、「冏」之信心危機,這些不安氛圍經年累月暈染,無形之中更加導致民眾對未來之前景恐慌。

 很顯然地,經濟成長所涉及的,例如:出口貿易的增加、投資意願的提高、內需消費的熱絡等,是民眾關心的指標,相對幸福感受所必須的,包括:就業機會的創造、薪資實質所得的成長、居住生活的安全、環境汙染的排除、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賦稅負擔的公平等,是民眾更加重視之指標。不過,這些與民眾幸福感受息息相關之指標,雖被認為執政者是否可以持續的基礎,但卻又是經常忽略之罩門。

 換句話說,目前與台灣民眾息息相關的經濟成長及幸福感受指標所存在的困境,不論是產業轉型遲緩、投資意願低迷、青年薪資停滯、就業機會減少、租稅制度不公、所得分配不均、居住生活不安、教育改革頻繁、人口快速老化、年金破產威脅、城鄉建設失衡、環境汙染嚴重等內部問題;或者是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區域整合參與不易等外在問題,未來是否能夠與時俱進有所突破與創新,為民之所欲之政策方向。

 在揮別「潑猴」、迎接「金雞」之同時,我們除希望政府認清上述已無法迴避的事實,秉持宏觀的思維及謙卑之態度,替代華麗的詞藻、感性之語調外,更加期待能夠多一分體民所苦、少一分政治算計,以及多一分聆聽溝通、少一分自恃孤行,別讓台灣面對的危機與迎接之挑戰,在朝野公堂對立、族群街頭抗爭中加以模糊與扭曲。

 坦然言之,經濟成長是硬實力,幸福感受是軟實力,尤其面對全球經濟低迷持續徘徊,加上國際貿易保護陰霾籠罩之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台灣經濟究竟尚有多少能耐,可以因應類似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更加不忍看到台灣多數憑藉辛苦工作獲得微薄薪水以維持家計生活的民眾,再度陷入因經濟衰退而遭到失業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