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切身之痛」踏上漫漫創業路
成立近6 年的萊鎂醫材,旗下「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裝置」去年在歐洲上市,打破國際大廠壟斷市場現狀。執行長陳仲竹從機械跨入生醫,到成為國內醫材創新創業的成功代表,他是如何帶著「切身之痛」走過舉步維艱的創業之路。
這幾年,「創新創業」風潮在台灣鋪天蓋地,一時間,許多人搖身一變都成了「創業家」。
在生醫產業中,醫療器材的創業風氣最為興盛,不過,像陳仲竹一樣,背負「切身之痛」踏上創業之路的人,或許不多。
2004年,他在美國史丹福擔任博士後研究時,被診斷出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患者,就如同其他患者,飽受記憶力衰退、睡眠品質差、起床後頭痛等問題折磨,更一度因此發生車禍。
「生活完全受干擾。」笑容靦腆、有張娃娃臉的他苦笑。
據統計,全台約有45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但多數未被診斷出來,患者的呼吸道在睡眠時會阻塞,導致缺氧,進而停止呼吸10秒鐘至2分鐘,嚴重者,每小時可能停止呼吸60餘次,一夜下來,總次數可高達400多次。
由於空氣無法正常進入患者的肺部,致使血中含氧量急遽下降,一段時間後,不僅容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病症,甚至導致腦溢血、心肌梗塞等慢性疾病,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現行治療方式以「連續陽壓睡眠呼吸輔助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為主,患者在睡眠期間必須戴上面罩,利用鼓風機每分鐘產生約50公升的「正壓」氣流撐開呼吸道,但面罩過大、難以固定,以及鼓風機產生的噪音,不僅影響睡眠品質,患者也得花上一年半載才能適應。
而一套主機重量動輒6~7公斤,更是不便攜帶。至於侵入式手術治療裝置,要價昂貴且具有高風險。不少患者甚至因為沒有合適的治療方式,決定捨棄治療。
不過,由陳仲竹領軍的萊鎂醫材,推出的「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裝置」,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不良治療經驗 開啟研發醫材契機
畢業自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碩博士的他,以熱流為研究主題,求學過程中,可說與生醫產業八竿子打不著。
直到替代役期間,進入工業技術研究院微系統技術中心(現為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 的微流體團隊,期間更是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參與一項跨領域專家組成的生物晶片研發計畫,才跨入生醫領域。
他解釋,2004 年在史丹福擔任博士後研究時,被診斷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自此便開始使用CPAP。但戴上呼吸器後,鼻腔被灌入加溫且加濕的空氣,嚴重干擾正常呼吸步調,造成很不好的使用經驗,讓他相當痛苦。因此加入工研院醫材科技中心後,便著手嘗設計新型治療器材,期望解決問題。陳仲竹帶領團隊,利用「負壓」牽引口腔介面,讓患者在睡眠時上提舌頭,避免因舌頭陷落而造成呼吸道阻塞,比CPAP 更有效、舒適。最重要的是,微型化的機台重量,僅200 公克,患者能隨身攜帶。
積極爭取國際大咖肯定產品
曾是美國最知名醫材創投Vertical Group 合夥人,現為益安生醫董事長的張有德,當時曾在工研院以醫材創新創業為題,並進行為期4 天的演講。錯過演講的陳仲竹,花上數天仔細觀看錄影,「看完之後,覺得創業是值得嘗試的事。」
是時,恰逢張有德引薦史丹福大學Biodesign 課程教授Peter Fitzgerald 到台灣,陳仲竹向兩人提出自己帶領的專案,所開發的全球首個負壓概念,立即得到肯定。
開發過程中,陳仲竹除了擔任「白老鼠」,提供自身經驗,也一一拜訪各地的睡眠專家,請益臨床需求,以及產品概念的修改之處。個性積極的他,更利用被譽「華人生技天后」許照惠赴工研院的演講空檔,帶著投影片毛遂自薦,進而爭取於2007 年赴美國佛羅里達,單獨向她進行簡報。
與許照惠共同成立生技創投The Frost Group 的知名醫師Phillip Frost,看完之後直言:「Then sign it up」( 那就簽下這個案子吧)。
只是, 他後來偕同工研院討論與The FrostGroup 的合作可能,卻在「雙方想法有落差」的情況下,未能在合作模式上達成共識。
不輕易放棄的陳仲竹卻樂觀認為,這項技術,是受國際肯定的好題目。
於是,他夥同工研院的幾個同事,申請了100萬的青創貸款,就近在高鐵新竹站周邊,租了一間18 坪的套房,「那時候,白天在工研院上班,晚上就去那邊(租用空間)。」為創業之路開啟序幕。
2008 年, 他透過張有德得知STB 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台灣- 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簡稱STB),成為第一屆第一梯次的學員,再次造訪史丹福大學,展開長達一年的訓練。
此外,他也參與史丹福開設,為期6 周的夏季創業課程(Summer Institute Entrepreneurship),結識來自醫學、生物資訊、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專家,逐步完備對於創業的認知。
受訓期間,陳仲竹掛心在台灣的伙伴,不僅回國申請設立公司,也積極在美國募資。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