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研發投入 絕非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唯一

Foto

利用創新來帶動台灣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提高企業的利潤與競爭力,創造大量且優質的就業機會是新政府相當重要的政策方向。而要能同時提高企業利潤與優質就業機會,就必須要讓產業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移動。不過,想要成功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產業,絕非單純重視研發投入及設備的投資而已。

 多年來,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一直都落後在美國、德國及日本之後。以2014年為例,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約為24.8%,落後美國的34.0%及日本的29.7%。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前兩名是「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38.5%、「電子零組件業」36.4%。

 初步分析美國經濟分析局(BEA)資料,美國電腦、電子產品業附加價值率多年來維持在高檔,2015年大約是71.8%,電子設備與組件的附加價值率則是46%左右,其餘還有以醫材為主的其他製造業、非金屬製品、工具機業、金屬製品業、以航太為主的其他運輸設備業等附加價值率都在4成以上。美國許多耐久財製造業創造附加價值能力都高於台灣製造業。

 同時,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在2016所發布的「智慧財產權與美國經濟」報告,經各產業累積專利數及就業人數分析,將電腦電子產品業、電子設備與組件業、醫材等其他製造業、航太等運輸設備業及工具機業等都列為美國專利密集度高的產業。可見美國製造業創造附加價值率高的產業與美國這些專利密集度高的產業重疊的比重相當高。

 這樣的現象絕非偶然:在當前國際產業競爭的趨勢下,要達到高附加價值率的成果,專利技術能量累積及透過專利保護以維持業者所創造的高附加價值確實為關鍵必要因素。甚且,美國製造業業者並不僅以專利累積技術能量、保護其技術商業發展策略所創造的利益,更藉著完整的專利布局,而有充分的經營彈性進行「開放創新」,開展多元的營運模式。

 再深入觀察美國幾個高附加價值率製造業,除了研發的投入外,從屬於電腦電子產品業的蘋果電腦可以了解到其iPhone等產品成功,係源於產品整合設計管理、全球供應鏈管理、新技術的Sourcing及活用智財法務、競爭法法務;從醫材及航太等產業的成功,係源於醫材與航太經營都必須在產品認證流程、要件等有充分的能耐,這類產品都涉及到人身安全,產品在市場上都可能面臨到許多消費訴訟,因應管制的法務能耐亦不可或缺。

 反觀國內,由於國內業者長期以來多數偏重短期營收,相對重視工程與研發投入,而對智財、法務、整合設計及新技術Sourcing等非工程領域相對不重視,這些領域的就業機會也比較不具吸引力,國內在這些領域的專業能量無法累積。同時,多年來政府對產業創新的資源挹注,也僅在科技研發上著力,對前述各項關鍵要素的發展關注不足,投入資源非常片段且有限。

 在放任業者自行發展這些關鍵要素的情形下,這些專業人力市場需求不足,供給也不足,存在著無法正向發展的系統失靈現象。如果沒有任何政策持續的介入,未來業者將仍不容易在台灣找到充足的相關專業人力,相關的能量也將不容易培養與累積。這對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將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觀察新政府的「5+N」產業創新政策,發現資源仍僅挹注到研發投入與土地投資,對前述所提創造高附加價值所需關鍵要素,包括智財、法務、整合設計管理及技術Sourcing等能量的累積與發揮依然持續地忽略、不重視。若不調整,可預期台灣產業朝高附加價值方向的轉型,必然面臨相當多非技術議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