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皆希冀藉由資通訊技術與智慧科技應用,來解決各國家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核心問題。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起的脈絡背景,就是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下,IBM於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引發各國推動智慧城市資通訊基礎建設的熱潮。
回顧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初期是從政府由上而下(Top Down)的政策規劃,結合大型公司的相互合作來主導進行,以投資大型基礎建設為主;後期是轉向由下而上(Bottom Up)的市民參與方式,透過公私部門和市民的協力模式(Public-Private -People Partnership,簡稱PPPP),尋求社會資源有效整合運用,連結各方的利害關係人,建立新的協力合作關係,共創價值和共享利潤。
當前適逢全球經濟停滯,各國也面臨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以及政府治理…等各層面的問題,如何從市場需求面和在地議題出發,解決市民生活場景下所關切的各項痛點,活絡地區的生活機能,促進業者提供完備的智慧服務和驅動當地產業發展,逐步形成區域創新生態體系,乃當前發展智慧城市的當務之急。
歐洲智慧城市的先驅典範荷蘭南部的工業城恩荷芬市(Eindhoven),就是在歷經飛利浦製造外移和商用汽車生產商DAF企業重組裁員,由荷蘭中央政府以恩多芬智慧港區為發展核心,推動「智慧港2020」(Brainport 2020)發展計畫,透過結合區域內的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市民,進行多樣和跨組織層次的協同合作,以科技創新連結社會創新,凝聚產業未來要發展的重點領域,包括:生活科技和健康、食物、智慧移動、高科技系統、智慧材料和化學,共同建構開放共生的創新區域生態系統。
我們可以從貼近每日市民最常進出的居住社區、工作場所和消費購物的商圈市集和購物商場等公共服務場域,以及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和醫療等多面向的生活服務互動場景裡中,開始建構市民美好智慧生活的體驗經驗,例如:市民生活中需要久留和頻繁進出的智慧住宅、智慧商辦大樓和智慧購物商場,與移動生活場景的智慧車站和智慧街道,以及攸關生命安全的水資源、空污監測和災害防治等生活議題,吸引更多的市民協同參與,想像預見美好的智慧城市生活型態,然後再透過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為介接平台,連結適切的解決方案,快速驗證和落實對市民有價值與切身有感的商業服務應用,共同打造幸福宜居的智慧城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