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緊帶用來綑綁物品,用久了,愈來愈鬆,當物品愈來愈多時,鬆緊帶若非斷掉,便是失去彈性韌性,無法繫綁,最後只好重換一條新帶。金融措施也有鬆緊帶,於經濟發展與金融轉型過程中,常在管制與鬆綁之間權衡,太鬆太緊都不宜。
川普1月20日上任美國總統,2月3日即在白宮大筆一揮,擬廢止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此法案原乃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對金融制度的重大改革,對金融機構多所管制,箍緊金融業,意在防杜金融過度寬鬆所肇致的金融風暴。此法案猶如一條全新強力繫繩,讓不少金融業者扼喉喘息,左右掣肘,頗期望能脫離桎梏。川普的勝出,承載著這些業界心聲,讓他選後快速下手鬆綁。
金融管制,一向不是企業所愛。金融鬆綁,常非主管機關首選。長期而言,金融政策常在管制與鬆綁之間搖擺,左右斟酌。當金融風暴來襲,立刻祭出緊箍咒,綁住業者活動空間。漸漸地風暴去遠,雲破天青,市場希望伸展快跑,政府也在聲聲呼喚下放手。一緊一鬆,出現循環。鬆緊帶如果控制得宜,兼顧興利與除弊;但若過緊則扼殺業界生機,若太鬆則縱任市場遊戲,甚而失控。
川普大選期間,已謂陶德法案為扼殺金融業商機之災難。上任後所任命的財經首長,不少位乃是出自於高盛集團等金融高層,包括財政部長。業界大亨群聚的華爾街股市也連日長紅,若非近日健保案見拒而影響川普聲望,華爾街的牛市行情不知尚會延燒多久。
時間往往令人遺忘。金融海嘯爆自2007年,石火光陰,至今晃眼已是十年,市場已適性忘慮。近來經濟景氣有回春跡象,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自去年2.5%升至今年2.9%,先進經濟體自去年1.7%升為今年1.9%,新興市場經濟體自去年3.8%升為今年4.4%,我國主計總處也預測台灣自去年1.50% 調升至今年預測1.92%。近來美國股市漲跌互見,第一季多上漲態勢,乃預期川普政府將降稅、鬆綁及增加基礎建設支出等政策有利經濟。這些因素都助長金融鬆綁氣勢。
不但金融鬆綁,在金融創作潮流下,數位科技金融更是勢如破竹,把數位科技用在支付、保險、借貸、募資、投資管理、市場平台等方面,不但先進國際金融中心蓬勃發展科技金融,不少開發中國家也積極推動,包括中東國家。台灣也在各界呼籲下,開闢了金融監理沙盒,以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精神,讓金融及非金融業均可透過測試實驗,試敲原本高度管制的嚴謹金融法令規範。這些新頁固然是潮流所趨,但科技一日千里,駭客頻傳。萬一發生金融風暴,其型態恐非昔日經驗所能逆料,癱瘓交易規模可能前所未見。昔日金融海嘯即因失控的創新衍生性金融商品釀禍,歷歷在目。
居高思危,未雨綢繆,仍是必要。國際上金融專家警語不斷,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主席、歐洲央行(ECB)官員已對川普鬆綁動作數度質疑,歐洲苦苦等待巴賽爾協定第三版能速速獲得美國簽署,以便對銀行資本適足率等健全措施付諸實施,尚未獲美回應。此外,針對數位金融的潛在危機,監理機構法規是否週全,監管人才是否到位,避險機制是否已經架穩,尚須深入研析準備。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甚至認為金本位應在一旁伺候,否則爆炸性的川普政府支出與鬆綁可能破壞金融穩定。
綜觀潮流所至,鬆綁仍極可能是不可免的趨勢。觀乎歷史上的貨幣金融演進史,從商品貨幣至信用貨幣,從實體貨幣至電子貨幣,從分業金融到跨業經營,從實體銀行到網路銀行。然而在鬆綁路上,金融風暴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爆發,從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到2008年金融海嘯,各型大小風暴數度狂捲洲際,所襲之處哀鴻遍野。因此,每次新的金融面貌出現,規範的鬆緊帶便需重新訂製。面對推陳出新的金融變數,鬆緊帶更需謹慎,內容更需細緻。為保證金融體系安全駛航,即使市場承平浪靜,平常即應檢視鬆緊帶是否合宜適格。此鬆緊帶哲學,可真是不可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