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導致天氣陰晴不定,台灣又接近每年缺水的季節了,不過從多項長期統計資料來看,台灣是全球排名大約第18名的缺水國,但是,我們的生活中真有感覺這是個缺水的地方嗎?
台灣土地小、高山多,所以即便降雨量是全球排名第二多的地方,但那些上天恩賜的寶貴雨水,基本上都是一下到地上、就嘩啦啦地流進海裡了,想留住這些寶貴資源,還得多花很多功夫。
只是從齊柏林導演所拍的看見台灣電影來說,卻諷刺地指出,因為台灣高山的過度開發(例如,只是因為一些嘴刁的人說山上的高麗菜比較甜,所以就滿山的高麗菜田),導致土石崩塌的情況嚴重,台灣雖然有多達258座的水庫堰壩,但是全都淤積嚴重,幾乎全都有超過三成以上的淤積狀況,而且清淤又貴、也來不及清(淤積太快了),所以目前幾乎處於無計可施的狀態。
不能開源,那節流吧?也難,因為台灣水費太便宜,一噸的自來水差不多只要10元上下,水費比多數不太缺水的國家還便宜,計算下來,台灣民眾的「水費負擔率」只有0.16%,幾乎是一般平均值的十分之一。水這麼便宜、來得又方便,水龍頭一開就有水,要怎麼鼓吹大家節水?
實際上從國內一些工業用水大戶來看(例如面板廠與半導體廠),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生意(製程)很需要用水,也真的耗掉很多水,所以才更有自我警惕要節水,例如群創,經過製程改善,一滴水可以循環使用七次,台積電以前也講過至少可以用四次。走進這些高科技工廠,就可以看到他們處處節水的用心。即使水費占這些工廠的成本其實非常非常低,但他們是真的把水當成「資源」在使用,不敢掉以輕心。
不過,一般民眾卻很難感受到這樣的狀況,只會在不下雨(限水)或是下太多雨(原水濁度提高,導致停水)的時候,才發現缺水是多麼令人頭痛的一件事。不過民眾健忘,主管機關總不該也這麼健忘,該認真面對一下長期缺水的議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