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台灣壽險市場的獲利前景來自哪裡?

Foto

還記得羅南.基廷(Ronan Keating),一位愛爾蘭流行歌手,令人回味的一首歌(Life Is A Rollercoaster),其中描述了人生就像在搭乘雲霄飛車,而經典諺語說,只要不是停下來,就會有起伏,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你可以選擇驚叫連連,或是享受其中(It has its ups and downs. But it's your choice to scream or enjoy the ride),面對資本市場風險劇增的今日,企業經營者面對目標獲利達成的忐忑心情尤其感同深受。

 專業研究報告曾仔細解讀台灣壽險業的獲利來源,實際盈餘來自哪裡呢?依據所揭露的財報數字,幾乎來自資本利得(capital gain)收入,而較少來自經常性收入(recurring profit),長久以往的資本市場環境與業務主導的市場策略,顯然挑戰壽險業的永續發展,雖然美國升息營造壽險業利基前景,但是,匯率風險加劇與台幣大幅升值下,也使得獲利呈現波動。

 檢視壽險公司交易股票實現資本利得時,基於高現金殖利率股息的挹注,也構成當期企業的獲利來源,但是原始購入有價證券的認列方式,如果是以備供出售方式呈現,當市值低於帳面價值時,不會立即反應至當期損益,而是編列未實現損失反應至業主權益。因此,有可能產生企業盈餘增加,但是法定資本卻因淨值降低而需要增資的窘境,或是,企業編製財報帳務普遍存在僅實現獲利的資產,而增加累積虧損資產的操作策略。

 如果沒有及時雨的企業資本利得挹注,台灣壽險業獲利可能不如預期,目前市場之利差損並未完全消失,隱性地侵蝕著部分人壽保險公司的獲利,造成營運獲利為負值的可能。因此,整體產業期待透過「降低負債資金成本」與「提高經常性收入策略」,可以產生正面獲利的預期。

 歸納三個影響近期績效表現的關鍵因素:(1)產品組合:利率變動型商品伴隨宣告利率變化壓縮獲利空間,傳統型商品仍較具利基;(2)通路結構:基於銷售特性,傳統行銷業務員體系具優勢,而銀行通路則競爭激烈;(3)資產配置:存續期間較短的投資具再投資優勢,市值影響小且可有效提升獲利。

 細部檢視壽險公司的財報營收,營運收入(operating earning)分為利差收入(spread income)、保險收入(insurance income)與資本利得損益(capital gain/loss),利差收入為經常性投資收入減去負債成本與避險成本;保險收入為非投資收入,死亡率差益、罹病率差益與費差益加上手續費收入;營運獲利(operating profit)則為利差收入加上他項保險收入,實際上,避險成本的波動將影響利差收入的穩定性,穩健非投資收入是壽險業的獲利來源,負債成本為既有保單責任準備金預定利率的加權平均,而有效降低負債成本可以增加企業獲利。

 透過結構重組是否有利市場未來發展呢?財務理論呈現,企業經理人應極大化公司價值,包含股東、保戶與債權人的權益,如果,未採行極大化公司價值策略,於資訊完備市場中,經理人將會被取代。事實上,因資金提供者知悉企業主未來的風險操作行為,M&M資本結構理論已告訴我們,市場套利者可隨時透過購買公司發行股權與債權的有價證券獲取公司未來現金流與控制權,亦可併購資本結構不佳,或是投資不如預期的公司,而以較佳的資本結構與優質投資計劃取代,以提升公司價值。

 因此,如同諺語所言,『找到一條路,不然就走出一條路』,面對增加的國際保護主義與資本市場風險,勢必營造出符合本地文化的市場結構與經營環境,畢竟,只要能夠經歷窪地,高峰就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