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社會各界所矚目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5月15日民進黨團於一片混亂中趁機快速「唸過」完成初審。雖目前將條例逕送至院會進入一個月朝野協商冷凍期,但在完全執政優勢下,未來於臨時會中無論國民黨團如何透過合法程序發言杯葛阻擋,預估可以完成三讀立法程序。
然而,從社會各界的角度而言,其在意的是,此項以「前瞻」為名的公共建設計畫,雖舉辦多場記者會或公聽會,但依據許多民調顯示,迄今社會各界多數仍是不太了解推動前瞻計畫目的與意義為何?亦即政府未來必須說服社會各界了解其「急於」推動前瞻計畫迫切理由或需求究竟為何?甚至解釋其並非企圖綁樁或圖利財團之外,尤其需要將受到質疑的異見,納入修正前瞻計畫參考,真正完善周延政策。
其實,目前蔡英文政府為調整台灣經濟結構、帶動投資增加所提出的八年8千8百億元公共建設預算,與2009年馬英九政府時期為因應全球金融風暴、促進經濟復甦曾經實施四年5千億元公共建設預算之思考模式,頗為類似。也就是說,均是以擴大供給創造需求為手段,認為政府增加投資可以產生效益,達到提振已低迷的經濟。
如果沒有健忘的話,在審查預算時少數在野的民進黨團,雖提出許多質疑異見,同時進行杯葛阻擋;但面對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團護航之下,最終仍是照章通過。不過,八年之後檢視這些建設成果,無庸置疑多數符合達到所規劃的預期目標,卻也部分因整體經濟目標模糊,以及成本效益評估缺乏,而造成閒置建設,耗費公帑,甚至成為地方政府財政包袱。
同理,我們從此一角度檢視目前的前瞻計畫,雖部分係為因應外在環境變化所推動的項目,例如:數位、綠能、水資源(水環境)計畫,但卻也發現其中最為受到社會各界質疑占整體特別預算接近一半的軌道計畫,如果加上地方政府配合款項,全部經費超過9千億元以上,其對已債務纏身每年需要中央政府補助的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不容小覷。
換句話說,既屬前瞻未來,即是無法以過去的時空背景規劃計畫,政府在反駁社會各界異見的同時,是否將其中頗為受到質疑的軌道計畫進行妥適性分析,針對政策加以合理性說明。探究其最為根本前提乃是,我們無法忽略過去與未來的台灣人口結構變化,是一個完全反向的發展曲線,在軌道計畫規劃上必須考量因人口逐漸減少,而造成需求下降;同時,在追求更好生活條件下,難以阻擋人口朝向都會集中趨勢。亦即地方政府推動公共建設,若無法通過人口結構反向發展曲線驗證,則最後恐將淪為閒置建設命運。
至於未來台灣地區人口發展趨勢為何?依據最近國發會所推估的資料顯示,近年總生育率下降,2016年僅有1.17人,至2030年止若總生育率未能提高達到1.40人,則預估於2020年時自然增加率呈現零成長。同時,隨著出生率的下降、死亡率之上升,台灣地區人口數量由2016年的2,354萬人,逐年下降為2061年的1,707萬人。
因此,未來在審查前瞻預算時,除先就各項計畫藍圖進行「定錨」,完整加以說明外,尤其針對社會各界質疑最多的軌道建設之成本效益為何?地方政府財政赤字之下未來償債能力為何?人口結構日益老化之下未來運輸工具偏好需求為何?妥適提出解釋。
在此同時,我們認為與其浪費公帑盲目投資,造成閒置建設「養蚊子」,不如將其節省的預算移撥,作為鼓勵年輕族群「育孩子」所需要之投資。這些除延長產假、落實育嬰留職外,增加實物給付、利用國小減班閒置教室增設公共托育場所、提高幼兒學齡之前特別扣除額、減輕教育過程所得稅,以及給予有三胎幼兒或子女的家庭育兒津貼補貼或優先提供社會住宅等。畢竟,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已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政府舉債推動前瞻建設才是投資未來,難道構築年輕族群敢生敢養友善環境,不是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