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Uber、Airbnb帶動的全球共享經濟熱潮,這兩年在中國進一步發揚光大,從共享汽車的滴滴出行,到共享單車的ofo和摩拜,最近更出現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行動電源等等,創意十足,但是否吸取了「共享經濟」加入現代科技的精髓,或只是傳統的租賃業的延伸,頗值得玩味。
共享經濟以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核心概念,希望能在人力和社會資源上,達到共用的目標,理念上雖與租賃類似,不過如今人們討論的「共享經濟」,更多的是加入互聯網、行動支付和導航等現代科技元素,正因如此,其隱含的發展空間引人遐想,市場商機也令人垂涎,因此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注資,造就了諸如Uber、滴滴出行、Airbnb這些百億級估值的「超級獨角獸」,而大陸的共享單車平台ofo及摩拜,也都已躍升十億級的「獨角獸」,對早期投資人而言,或許是押對寶了。
然而,掛上「共享」概念就真的是新創公司「魚躍龍門」的保證嗎?這倒不見得。良莠不齊的各種「共享」商品橫空出世,負面評價不斷迎面而來,已讓共享經濟的未來發展蒙上陰影。
以最近在大陸引起話題的共享雨傘為例,5月在上海推出,在不是雨天的情況下,業者設置的未設密碼和衛星定位的共享雨傘卻全部不見了,業者苦笑說,是好奇的民眾拿回家研究了。廣州業者近期布置的共享雨傘,則有押金30元人民幣可免費使用15天的方案,但盈利模式引起質疑;另外,30元人民幣其實已可買到2把新雨傘,如何吸引民眾「共享」?更遑論用傘還得看天吃飯、且易損壞等因素。類似質疑,也出現在共享籃球、共享行動電源上。
目前來看,各種「共享」商品似乎都淪為追求資本的工具,業者先透過推出新奇的共享商品造成話題,引起投資者注意,達成融資的目的,然後繼續第二輪第三輪融資,讓自己公司的估值攀升。但事實上,至今已有盈利的共享商品,卻仍寥寥可數。
當然,當前競逐共享商品的投資者,都是財力雄厚的財團或企業,對一般老百姓是高不可攀,只能看看熱鬧、享受共享商品的優惠活動,至於共享經濟最原始的初衷,恐怕是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