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借鏡紐西蘭經驗提升台灣的薪資

Foto

台灣目前面臨低物價、低所得的窘境,和高物價、高所得的瑞士、澳洲、紐西蘭相較,到底差異何在?又有哪些可以借鏡的地方?最近有機會前往紐西蘭考察,仔細了解之下,紐國2016年的人均所得已到了4萬3千多美元的水準,令人咋舌。一個農業為主的社會,70%的出口依賴初級產品,且印象中農業附加價值不高,何以有辦法支撐如此高的國民所得?反之,台灣以製造業為基礎,附加價值相對較高,何以台灣的人均所得只有2萬3千美元左右呢?深入了解紐國的經濟後,歸納其所得高的原因,包括:

 第一,紐國接受移民、引進外資,加上長期高利率,外資投入多:紐國仍屬移民國家,移民增加及所帶入的資金,以及高利率帶來的金融投資,有利於支撐及抵銷長期經常帳逆差的負面影響。

 第二,紐國的服務業佔比並不如想像低,且附加價值較高:紐國政府部門、金融保險服務的GDP占整體GDP的45.22%,觀光休閒產業的表現亦佳,且上述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均相當高。

 第三,主力產業以中大型企業為主,設備投入不少,附加價值並不低:紐國的農業、食品業等關鍵產業屬壟斷、大企業型態,中小企業較少。大企業投入的機器、設備不少,使用人力又相當精簡,故附加價值並不低。

 第四,基本工資高,有力支撐消費實力:紐國的基本工資時薪14.75紐元(近290元台幣)。2014年平均月薪約相當7萬元台幣。雖然物價高,但在工資水準不低的情況下,民間消費能力並不差,近幾年仍有3%左右民間消費成長率。

 第五,地下經濟不多,GDP充分反映經濟活力,故人均所得能維持在較高水準:紐國政府清廉,人民也守法,中小企業亦少,故地下經濟活動相對少。其經濟活動隱匿、漏報情況較少,GDP也較能充分展現。

 兩國比較之下,台灣的製造業缺乏品牌、通路,分工較精細,且使用人力較多,故附加價值不如想像中高。服務業則因規模小,科技投入少,生產力並不高。其次,台灣近幾年缺乏自由化的努力,外資入台有限,影響經濟動能。

 借鏡紐西蘭,展望未來,台灣欲提升人均所得水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首先,提高製造業附加價值與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才有助於提升薪資。提高製造業的服務、科技含量,可望提高其生產力與附加價值。至於服務業,相對於大陸,台灣在文化、教育、醫療、安全安心相關服務業仍有優勢,鬆綁法規,導入產業化及資金,加速大型化、國際化,薪資才有漲升空間。另一方面,根據生活水準,制定維持生活水準所需的「生活工資」(living wage),才能像紐國一般維持民間的消費成長。

 其次,加速引進外資及自由化的努力,以提升經濟動能:欲吸引外資,台灣市場小,如能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使台灣可以扮演外資進入東協、大陸跳板的角色,才有機會吸引外資,提升經濟動能及創造高薪工作機會。在金融業方面,加速自由化、放寬金融商品限制,打造台灣成為亞太財務管理中心,使台灣外流的資金,可以留在國內投資,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當然,台灣的地下經濟占GDP約1/3左右,如能改善稽徵技術有效降低地下經濟行為,有助於增加稅收及政府政策的施展空間,對民眾薪資將有正面的激勵作用。

 此外,善用觀光、FTA的驅動力擴大服務業的經濟規模,精進商業模式、創造高階人力需求:台灣的觀光業應加速提高附加價值。可行的措施包括發展雲門舞集、明華園、優人神鼓、霹靂布袋戲等定目劇場,並帶動相關文創、3C產品的消費,引導高階觀光休閒服務業發展,為薪資水準的漲升提供助力。

 就購買力平價而言,紐國和台灣的人均所得相差不遠,意味著紐國高工資、高物價,台灣則是低薪資、低物價,生活水準相當。最近有不少人疾呼,透過物價上漲帶動薪資水準的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物價上漲後,企業主是否會針對通貨膨脹率調升工資,使實質工資維持不墜的水準?其次,台灣製造業代工模式的低利潤困境如果不變,服務業生產力低,加上專上教育過度投資,以至於服務業人力供過於求。值此產業升級轉型之際,能否支撐薪資的大度調漲,值得存疑。台灣的M型社會已使中低收入民眾生活出現困境,如再擴大物價上漲率,將使其生活更苦,因此欲以通膨帶動薪資上漲必須搭配社會救濟、補助等措施,方不致引發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