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生存以上 生活以下 青年貧困問題調查(下)

Foto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結合,資本、人才得在全世界任意流動,企業在不同國家間尋求最佳的比較利益,缺乏工作經驗的青年成為首要剝削對象。青年貧窮化、失業率高漲是許多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但政府在資方或勞方間利益權衡,制定出的政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若以數據來看,台灣的就業環境惡化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目前的就業環境宛若一灘死水;然而就業環境對青年不友善的原因為何?產、官、學卻各有不同的看法。

長期研究勞工問題的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現在很多人勉勵年輕人要蹲得低才能跳得高,但現實的就業環境卻是讓年輕人「蹲下去,跳起來就會撞到天花板。」青年之所以會貧困,根源是產業結構性問題。台灣經濟是以技術性密集型產業起家,本來就缺乏專業內涵,產業升級得不夠快,即便政府鼓勵研發、創新,成立自有品牌,成效仍舊不彰,產業環境才會遲遲見不到春燕。

前勞動部長陳雄文則指出,台灣以中小企業立足,中小企業在促進台灣進出口及創造就業上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小企業卻沒有大企業那種能將成本內部化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

政府究竟該如何去解決「青貧」問題?辛炳隆和陳文雄都主張從教育下手,解決高等教育擴張和技職體系崩潰,是當務之急。

不過,台灣勞動陣線聯盟秘書長孫友聯認為,立法保障勞工權益並落實分配正義才是翻轉整個青貧局面的關鍵,「政府的態度才是導致台灣低薪結構無法瓦解的元凶。」他說,台灣經濟結構一直是建立在血汗經濟的基礎上,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卻沒有人願意改善這樣的政經結構,以壓榨勞工換取經濟進步,資源被壟斷在少數人手裏,是導致青年貧窮化的主因。

重要幫凶:高教盲目擴張

1960年代以後,台灣開始了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黃金時代,富足的生活讓人們漸漸忘記什麼是白手起家,不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灌輸孩子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扭曲觀念。

在這樣的觀念下,學校就像便利商店般快速展店,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人願意做工、當黑手,因為所有的人都在念大學。四年畢業後,真正能學以致用的人少之又少,那麼,學非所愛又怎麼辦?有人選擇繼續逃往研究所,有些沒得選擇,手無縛雞之力、又沒一技之長,只能草草投入勞動市場,領取慣老闆22K的「恩澤」。

勞動部曾經作過調查,在台灣只有21%的企業需要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但台灣大學生比例卻遠高於德國、英國、日本。同時,台灣的缺工率卻高於日本、南韓,缺工人數曾在2015年2月底創下24萬人次的歷史新高,居亞洲之冠,其中製造業缺工率居各行業之首。

學用背離 製造業大缺工

去年,台灣工業、服務業的缺工人數有207,483人,缺工率有2.70%,其中,以製造業的缺工問題最為嚴重,製造業缺工人數佔全體缺工人數比率將近四成,而台灣解決製造業缺工問題方式並非改善就業環境或培養入行人才,反倒引進產業外籍勞工。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到2017年5月為止,台灣共有404,913名產業外籍勞工,其中從事製造業的有387,618名,佔所有產業外籍勞工的96%,觀察近十年的數據,產業外籍勞工從事製造業的比例也一直高於94%。陳雄文表示,台灣社會普遍嚮往白領階級的工作,卻不知道技術工、藍領,有高技術含量職業的薪水其實並不比坐在辦公室的人少。

台灣不同於德國、瑞士等奉行「菁英主義」的國家,這兩個國家認為社會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菁英,另三分之二的人可以成為社會的小螺絲釘,以一技之長生存;反觀台灣社會,卻是人人都希望成為擁有大學學歷、高人一等的「菁英」。父母也不斷灌輸下一代「考上好的大學就有美好的未來」,忽略就業市場需求及自身的相對優勢。

若是將台灣人力市場繪成一座金字塔,上層所需的高學歷、管理人才本來就少,中層所需的技術人才較多,過去技職體系培養出來的中堅人才,支持低成本、技術密集的產業,才能創造出高度的經濟發展。然而,現在的年輕人不論自願還是非自願,求學過程中一股腦地往大學鑽,結果上大學後也沒有規劃,若再選擇「由你玩四年」的生活態度,大學四年就成了一片空白,在就業市場自然不受青睞。

「菁英分子」供過於求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統計,1977年大學的錄取率只有28.99%,但2016年大學錄取率已經高達97.1%。而自1976年以來,台灣的大專院校校數急速地擴張,到了2016年已經有126所大學,反觀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的數量則不斷減少。

在大學數量眾多、錄取率超高的情況下,台灣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在2015年突破500萬大關,佔全台人口的四分之一,40年前能擠進大學「窄門」就等於有了就業保障,但現在大學生不再是「物以稀為貴」,2008年就曾出現指考總分7分能上大學的例子,滿街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供過於求,導致大學以上的失業率成為台灣教育程度別中最高的,失業率一直在5%上下徘徊,2009年至2013年間則明顯高於5%。

對比起高技術含量的藍領工作,若選擇從事一般服務業的大學生,由於取代性高,工作不會因經驗積累而增加勞務價值,薪資不高且少有調漲機會。從勞動部調查15歲至29歲青年勞工的就業狀況可以看出,大學學歷者現職每月平均工資在新台幣3萬元左右,而第一份工作在3萬元以下的比例,則是逐年攀升,到2016年第一份工作無法達到月薪3萬元的大學畢業生共有72.81%。若與大專畢業生的薪水相比,月薪差距不到2,000元,大學四年換取的文憑並沒有想像中值錢,若是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一旦進入職場只能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因此,陳雄文和辛炳隆都認為「大學退場機制」是當務之急,喊了這麼多年的「大學退場」,因牽涉到學校背後的財團利益、校園土地利用、周邊商家生存等問題而停擺。陳雄文強調,比起經濟景氣等大環境問題,做好大學退場,絕對是政府能力所及之事,應該儘速解決。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1期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