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當加工出口的泰國 轉變為行銷研發的泰國

Foto

泰國經濟近年有不錯的成長表現,2016年泰國經濟成長率為3.23%,GDP約為4100億美元,在東協國家僅次於新加坡,居第二位;人均GDP為5,899美元,在東協國家中排名第4位,次於新加坡、汶萊及馬來西亞。泰國服務業約占總GDP的56%,以批發零售產值最高;製造業約占27%,在食品、電子、化學、汽車等產業最為發達。其中,泰國食品產業的發展與其政府重視農業有關,泰國不僅透過加工方式為農產品加值,且推動「世界廚房(Kitchen of the World)」、「食品創意園區(Food Innopolis)」等政策將泰國美食拓展全球市場。另泰國也是硬碟、汽車的全球生產基地之一,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泰國汽車製造業更享有東方底特律之美譽。

 數十年來臺商持續對泰國的投資,讓臺灣深度參與泰國生產供應鏈,目前泰國已為臺灣海外重要加工出口基地之一,臺灣對泰國出口高達近九成為中間原物料,以電機設備、機械設備、化學品、鋼鐵為主。2016年臺灣對泰國出口金額為55億美元,約占臺灣總出口2%。泰國之所以成為臺商重要的投資目標,主要是泰國天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適中、民族性溫和等因素。近10年(2007~2016年)泰國政府核准臺灣投資金額累計為24億美元,約占泰國總外人投資的2%,為泰國第九大外資來源國,主要投資電子、金融等產業。

 近年已有不少臺商感受到局勢的變化,逐漸從過去單純的加工出口,轉變為涵蓋行銷、研發的經營模式,市場重心則拓展到泰國內需市場及廣大的東協市場。例如泰達電從電源供應器製造跨足電動車、節能、智慧製造等領域;宏碁將泰國做為區域物流中心,行銷業務包含泰國及周邊柬、寮、緬、越等國市場。除了傳統領域的廠商轉型、拓展泰國內需與區域市場外,臺灣知名電商momo、PChome與新創企業Pinkoi、EZ Table也積極打入泰國電子商務領域;另中國信託參股泰國LH銀行,亦是看準當地金融產業發展潛力。

 泰國歷經10年政治不穩與社會衝突,2015年後經濟呈現復甦。國際預測機構亦普遍看好泰國經濟,IMF與Global Insight皆預測2017~2018年泰國經濟成長率可維持在3%以上。此外,泰國近兩年透過「泰國4.0」及「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 EEC)」政策,積極推動泰國經濟轉型,盼能朝向「創新驅動」的目標發展。臺灣應思考如何利用本身優勢結合泰國經濟成長與轉型需求,以爭取雙邊合作機會,例如利用泰國天然資源與臺灣機能性紡織品技術,發展紡織成衣創新產品;協助泰國在物聯網、智慧製造、自動化連結、智慧控制等應用等方面。

 為了使臺泰合作長遠發展,臺灣應思考如何透過合作使雙方產業獲益,讓臺泰供應鏈夥伴關係更為密切。除了為臺灣廠商尋找產品或技術服務的海外商機外,臺泰合作應找到共同目標,如共同發展創新商品、共同拓展當地或區域市場等,讓臺灣產業進一步融入泰國供應鏈,而非純粹以技術換取市場。臺灣應思考如何利用臺泰合作使臺灣在泰國產業聚落的發展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

 由今年7月27日於泰國曼谷舉辦之2017臺泰產業鏈結高峰論壇,可以看出雙方都有很強烈的合作意願。雙方共簽署14項MOU,並進一步在食品生技、紡織、文創、智慧機械與資訊服務等產業進行交流與媒合。

 然而,部分產業領域由於產業條件差異,合作策略應具有彈性。舉例來說,日本車廠於泰國汽車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臺商或許可結合日商共同布局,特別是近期積極展開對東協投資之日本中小企業;另外許多泰國欲發展之新興產業,如機器人、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等,泰國相關產業條件仍有待完善。此種情況反映在部分項目臺泰合作的條件尚未成熟,尚不適合列入目前臺泰合作的規劃項目,但或可作為未來臺泰合作發展的方向。

 另外,由於臺泰之間沒有簽署FTA,來自臺灣的產品關稅成本較高;相對而言,來自中國大陸、韓國之產品享有優惠關稅。在此競爭劣勢下,臺商很難將泰國視為臺灣內需市場的延伸。鑒於短期內臺泰FTA難以完成,雙方除了積極推動產業進行實質合作,或可先針對人力資源等能力建構議題,以及關務、檢驗、檢疫、標準等制度調合領域展開先期合作,即以堆積木方式,逐步排除非關稅貿易與投資障礙,再以此為基礎朝向簽署雙邊FTA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