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中國文課綱為了文言文該選幾篇爭執不休,有關文言文、白話文之爭早在五四運動已是沸沸揚揚,猶勝於今日,然而反省五四那些過激的言論,今日這些爭議,誠然是不必要的。
古文確實有不少難解之處,也有不少迂腐之論,但是難道因為這樣,我們就要減少閱讀古文嗎?這樣做不也是跟著迂腐嗎?什麼是古文?論語、孟子、文選是古文,史記、漢書是古文,世說新語、菜根談、幽夢影也是古文,其引人入勝者多矣。
讀過柳宗元的駁復仇議,看他以法治的精神駁斥官場兩面討好的陋規,讀之令人動容。讀過黃宗羲的原君,同樣令人讚嘆,他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短短數語直探外部性(externality)與政府存在的意義,西方這一概念於兩百年後才由經濟學家皮古(A.C.Pigou)提出。
非僅於此,看過王安石與司馬光來往書信,為青苗法辯論,非僅發人深省,而且文字運用之妙,已在是非之上。再看梓人傳、賣柑者言、羆說、荀巨伯視疾這些小品文章,於修身、治國皆有價值,而這些古文淺白的很。
喜歡蘇東坡的人一定要讀石鐘山記,蘇東坡對於水經注裡石鐘山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記載始終存疑,某日夜半乘小舟一探,終於明白聲音的由來,於是寫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詩文之率真可愛,由此可知。
至於魏晉以來的詩、詞,詩人們善於創造詞彙來表達心中的感受,這番「練字」、「比興」的工夫,讓我們藉由文字可與古人對話,多讀這些詩詞,讓我們的思想多了層次感,可以用適當的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想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難懂的古文嗎?
你要挑古文的毛病,當然有,然而只要好古而不泥古,多讀古文,益處甚多,實無需浪費時間再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