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場演講中,有人提問,當3D列印廣為使用時,社會將變成什麼樣?演講人回答,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說,未來只要在網路訂購任何物品,即能在家裡自行列印出來,沒有工廠、沒有包裝、也不須快遞……,交易行為勢必重新規範。
想一想,當人類的工作,逐漸被網路交易及智能機器大量攻占時,那麼,人類將來要做什麼?
因應少子化、人口老化,「機械手臂」、「關燈工廠」漸漸成為主流。曾有一位德國專家說,未來的工廠只要一個人及一隻狗即可,狗負責看守工廠大門,那個唯一的人,則負責餵養狗。但是到最後,會不會連那個人和那隻狗,也被機器人、機械狗取代掉。
或許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發生,但可預見的將來,單調、大量、重複性的工作,早晚都面臨被機器人取代。
低技術的勞工,面臨第一波的汰換,但是,專業技術的工作,例如,會計師、律師、醫師、老師或文字工作者……,恐怕也難逃被機器人追趕的命運。
會計師查帳、報稅,不會比機器人快速、精準;律師背誦法條、援引判例,也絕對比不上機器人擁有的巨大資料庫。
醫師的工作,也未必有保障,利用網路連線操作機械手臂開刀,下班時間到了,就由他人(或外國人)接手,不會有過勞的問題。
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書中提到「半機械人工程」,「讓人體結合各種非生物的機器設備,例如仿生機械手、人造眼,……。醫師不用離開位於斯德哥爾摩的診間,就能在東京、芝加哥……,進行緊急手術。唯一需要的,就是夠快的網路連線。」
至於老師、文字工作者,也可能由機器人取代。機器人寫稿已不是新聞,一則500字地震災難新聞,25秒即可完成;未來的機器人老師,除了傳授知識,還可設定15分鐘說一則笑話,或者,要叫醒打瞌睡的人,也不必走過去或者丟粉筆,只要干擾睡眠腦波就可以了。
以上這些例子,似乎太杞人憂天,然而,當這一天到來時,多數的工作被搶走了,我們又該做什麼?
回想50年前的農村生活,劈柴升火、起灶煮飯、河邊洗衣、井邊打水、牽牛耕田……,這些粗活,一整天都忙不完,當時的人們大概很難想像,這些工作,日後會由機器來取代。
他們可能更難想像,原本應該忙著做這些事的人,現在每天卻是對著一個巴掌大的螢幕,看一整天,也不會厭倦。
誠如50年前的人,勾勒不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樣貌,我們現在可能也無法想像未來50年後的人們,會忙些什麼?若是有人能早一步知道,他們可能就是下一個比爾蓋茲、或賈伯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