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是首爾最熱的時節,而酷暑之下的悶熱天氣如同南韓總統文在寅焦灼的心,對他而言,今年的夏季著實難熬。
自日本7月無預警宣佈限制半導體原料出口南韓之後,文在寅就為此殫精竭慮,召開了無數次會議,會見了無數名企業集團高層與商賈,還為此取消了自己例行的暑期休假。
儘管如此,日韓衝突依舊越演越烈。經歷日本拒絕與南韓就出口限制進行談判的請求以及日韓外長在曼谷會談不歡而散後,日本於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正式確定將南韓踢出「貿易優惠白名單」,並加強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南韓,南韓隨即宣告對等報復,同樣將日本移出南韓貿易夥伴「白名單」,擬9月生效;今後20天「徵求公眾意見期」內,日方如果交涉,韓方願意回應【更新】。
日本對南韓的強硬讓人始料未及,兩大經濟體的貿易衝突為半導體產業鏈埋下隱患。雖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7月底赴日韓訪問,試圖調停,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明確表示,盼能從中斡旋。但目前看來,美國介入的效果欠佳。這場糾紛究竟會如何收場?
基於當前情況推演,極可能會是以下三種發展可能。
走向一:北京以FTA居中斡旋
中國大陸可能的調停或許是最好方式。美國本應是調停糾紛的最佳人選,但美日貿易糾紛、美國要求南韓增加軍費開支等問題尚還懸而未決以及波頓無功而返,說明美國的介入已不管用。但這並不表示北京沒有機會,近年來中國與日韓關係都發生了微妙變化。
中日韓三國外長8月21日在北京舉行了會談【更新】。中日韓政府計劃於12月展開三國峰會,屆時,大陸總理李克強將會主持會議。此番會談主題明確,將就三方早在2002年提出的自由貿易協定計劃展開討論。據瞭解,去年中日關係緩和後關於中日韓自貿協議的談判明顯加快,而今年3月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再次提出希望推動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顯示北京希望儘快完成談判。
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會讓東亞三國聯繫更為緊密,也將促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達成。雖然日韓糾紛在短期內對中國大陸產業並無負面影響,但是對自貿區的建立則是一道阻礙。中日韓三國對於自貿協定(FTA)其實都一直有所期待,但釣魚台領土爭端以及南韓部署薩德(THAAD)系統引發的風波輪番上演,談判陷入停滯。如今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北京對東亞發展有願景,日韓亦然,因此,促進亞太地區自由貿易成為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8月初的東協與中日韓(10+3)的外長會,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明確表示,要加快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這也是近期大陸官曾方國際場合多次表達的意願。不久前的G20峰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指出要加快談判。【更新8月21日外長會消息】不難看出中方對建立自貿區志在必得。大陸在FTA的框架下調停日韓矛盾,並非不可能。
其實,日本自7月收緊半導體高科技材料出口限制以來,8月8日首次批准了一批高科技材料出口南韓,稱其「無國安疑慮」,這或許說明日本的強硬態度仍有轉圜餘地。若糾紛能在中日韓FTA的框架下得到解決,不僅是日韓的雙贏,也將是中國大陸在國際糾紛上提供方案的一次成功示範。
走向二:日本有限度打擊南韓
這場糾紛之中,讓觀察人士最感到困惑的恐怕就是日本的態度。日韓歷史糾紛已久,反覆多次,為什麼日本此次如此強硬,抓住南韓「七寸」進行打壓呢?
一種可能是南韓在歷史問題上對日本發難不斷,日本希望藉由這次打擊,讓南韓放棄「挑釁」。2017年,南韓撕毀《慰安婦協議》,並就此問題屢屢公開譴責日本。2018年10月30日,南韓再翻舊帳,對二戰時期日本強徵南韓勞工的索賠案做出判決,要求涉事的新日鐵住金公司向每名原告賠償1億韓元。對此,日方拒絕履行,並提出多次外交抗議,痛斥南韓「出爾反爾」。從慰安婦協議到勞工舊案,再到要求涉事日企賠償,甚至近年南韓還扣押了日企在南韓的資產,如此的戲碼每隔幾年總會上演,日本對此的反感可想而知。
加之美國向全球發起貿易戰,或許也給了日本一些啟示。美國採取極限施壓,像墨西哥這樣依附於美國的小國就不得不從,並因此吐出部分美國所期待的利益。依此類推,南韓若能有一定妥協,日本也可能在極限施壓後收手。畢竟讓國際產業鏈上出現斷裂,對日廠也沒有好處。透過出口限制而讓本國企業獲利的情況,在世界上還屬罕見。日本的目的如果是為讓南韓得到「教訓」並最大化自身利益,那麼在短期的傷害後,日本也可能及時「剎車」,這也符合日本為自身產業止損的需要。這是次好的結果。
走向三:半導體產業鏈大洗牌
30年前,日本一度佔據全球半導體業的半壁江山,日本企業在1985年曾位居全球銷量排行榜的第一。據當時數據顯示,日本1987年在全球DRAM市佔高達80%,全球前10的晶片製造商中,日企佔了6席。1989年,日本晶片全球市佔率高達51%,遠遠超過美國的36%,當時南韓的晶片市佔僅1%,完全無法與日本匹敵。
當年美國對日貿易戰正熾,日本在壓力下簽署了「美日半導體協定」,提高半導體的售價,儘管這樣的改變讓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進一步升級,從原本的晶片製造,提升至產業鏈上游的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設備;但另一方面,也讓原本的晶片製造業轉向南韓和台灣,成就了南韓三星等企業,奠定了南韓在半導體業的市場基礎。日本在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發展雖然亮眼,整體產業鏈卻出現明顯的「長短腳之缺」。
日本從自己的工業製造歷史中深知「工業命脈」在哪裏。日本可說要原材料有原材料、要技術有技術。而過去這些年,日本村田製作所和瑞薩電子等大型企業的併購活動不斷,除了元件生產和本身產品的研發投入外,也在集聚其他發展動能,逐漸補齊多個領域的產品線,有復興日本本土晶片業之勢。如果日本真有此意,則可能「不達目的不罷休」,對南韓的極限施壓不會就此停止,也是這場糾紛可能走向的最糟局面。
如果日本在不久的將來,繼續發起對南韓經濟打擊,會帶來兩國社會的對峙,國際產業鏈也會遭遇更為深重的損失。半導體大戰中,南韓有先天缺陷,由於資源、市場的限制,不可能擺脫對上游國的依賴,對經濟絕對是沉重打擊。南韓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只是這條路太難。可以看到,目前南韓的態度是,日方如果交涉,南韓願意回應。但日韓積怨已久,政治與經濟因素相互交織,如何解開這交纏錯結的糾葛,避免全球經濟遭受池魚之殃,或許仍需有第三者從旁出力。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