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進擊的行動支付!

Foto

隨著智慧零售的趨勢興起,行動支付的議題在網路、金融、零售等服務產業發酵,根據Gartner針對全球行動支付市場研究顯示,全球行動支付交易市場金額從2015年的4,311億美元,至2017年成長至7,215億美元;市調機構eMarketer也預估透過手機感應在實體商店進行消費的支付金額將從2015年的87億美元成長至2019年的2,100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24.8倍,足以顯見支付功能於零售服務業的重要角色。

 然而檢視台灣的行動支付的市場,如前所述,行動支付過去受限於法規,消費者在使用上面臨申請條件、換卡等繁瑣流程所限制,加上已被廣泛接受的悠遊卡、信用卡、i-Cash等塑膠卡片,讓原本普及度不高的行動支付更加考驗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此外,行動支付的生態系統主要跨及行動電信、銀行金融、和商業零售三大產業,而這三者如何在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尤其是如傳統市場、夜市、文創市集等微型店家)串接與原本現金交易無縫接軌的行為模式,讓消費者認為行動支付是輕鬆、便利的方式。

 綜觀從Apple Pay、Line Pay、支付寶、歐付寶、乃至於知名連鎖零售服務業Walmart 研發自家行動支付系統、和Target隨之跟進也自行研發的行動支付機制,利用非現金交易的電子支付儼然成為電信服務業、銀行業者、零售業者等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了!因此,如何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挖掘使用者真實情境脈絡中的支付商機,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消費在哪裡支付需求就在哪裡

 目前許多行動支付多以零售服務業較為常見,尤其是傳統的實體門店通路,但消費者每天的消費行為無時無刻的在發生,應可以更聚焦在單一產業的零售或餐飲業態,例如小吃店、微型特色店家結合累計消費的集點方式,增加消費者使用的誘因;亦可藉由商家有特色的產品,串接消費的平台推廣行動支付,搭配如同事之間的辦公室下午茶、團購等方式,建立不同於C2C買賣模式的小額行動支付模式。

 2.多元應用情境比功能介面更重要

 由於目前尚未有業者的實體布局能夠完全覆蓋消費者完整的生活場景,金融服務業投入行動支付的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多著重於支付技術的優化與改善,讓實體場景的發展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然而深入消費者使用金錢的習慣脈絡,更進一步思考以消費行為為主體的情境可以搭配何種支付優惠,如在門店或商圈場域,思考消費動線零售門店的App搭配推播功能,增加消費的便利程度,或利用行動支付幫消費者記帳,在門市或實體通路消費時,能夠搭配APP的應用程式,將一整天或一星期的消費歷程記錄下來,讓使用者能夠不單單只是使用單一的支付工具而已。

 3.從微商家到微商圈的行動支付布局

 透過智慧型手機來進行支付的動作,不僅方便、快速,出門免帶錢包,且各種折扣都能透過手機來進行,也能經由LBS適地性服務來找出附近有優惠的店家,來進行消費,不用牢記哪家的信用卡有什麼樣的優惠,以進行智慧消費。惟須考慮的仍是場域內的消費者究竟甚麼時候使用行動支付、應該如何與行動支付搭配、又流暢連結場域內所發生的所有行為,將會是創新的支付模式能否建立的重要關鍵。

 行動支付在台灣蓬勃發展著相關的科技服務應用,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逐漸地改變消費行為,未來不論是網路的虛擬經濟還是實體門店裡的mPOS、是小型市集裡的微型商家還是商圈裡的服務店家,都將面臨行動支付的衝擊,甚至是社群平台的FB也已與行動支付站在同一陣線。

 因此,未來商業服務業或許該思考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更應該思量從現有的消費習慣脈絡,想辦法在沒有任何感應機台、卡片實現行動支付便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