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法遵如何協助創造永續品牌?

Foto

肯定企業表現,不再只限於營收與創新,是國際上的主流趨勢。越來越多人關心企業如何經營CSR(企業社會責任),並達成永續經營之目的。攤開國際間幾項重要CSR獎 - 道瓊永續指數(DJSI)、RobecoSAM永續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可進一步發現,各個CSR獎所審量項目,除了「社會參與」、「環境永續」等公益相關項目,更前提性的評估項目,其實是「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之宗旨,在於檢視透過法律的制衡管控,在所有權與企業經營分離的組織體系中,有效監督企業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把公司治理涉及的相關部份都做好,才有基礎穩定經營其他的CSR項目。

 那麼管理好利害關係人,這件事與法遵關係何在?其實,法遵不只在遏止金融犯罪。法遵在企業經營上更大的意涵,是強化內部管理的嚴謹與透明,讓企業用對的方式,與對的利害關係人建立對的關係(build the righ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ght stakeholder in the right way)。無論面對股東,客戶,供應商,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夥伴,都是會影響公司營運與形象的利害關係人。

 因此,治理好利害關係人的,實乃永續企業的第一步。近年台灣企業躍上國際永續的舞台,台達電、日月光先後獲得的RobecoSAM永續獎。此獎由國際評選機構瑞士蘇黎世永續資產管理公司所頒發,從經濟、環境及社會三面向,以投資角度評價企業經營永續的,透過利害關係人參數(stakeholder analysis, MSA),來檢視一家企業如何溝通永續,獲得理想形象與市場定位。

 打造永續企業,做好法遵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鄧白氏研究指出,30%以上的永續經營需要靠風險管控,包括合規與企業聲譽等項目。Apple、Walmart在審核採購與經銷商,是出名的嚴謹。Apple App上架都要取得鄧白氏環球編碼,由第三方核實商業資訊,同時作為日後追蹤;Walmart每年都請鄧白氏清查供應商與資訊,確保供應商合法合規。反觀ZARA在2013因底下供應商孩童血汗工廠而形象重創,股價下跌,三星電子副會長因賄絡判刑造成組織動盪,匯豐銀行於2012年也因違反洗錢防制法規,被罰13億多美元;保德信集團於1990年代,更因不當銷售投資型保單被重罰了60億美元。法遵做不好,不只造成公司營收損失,更長遠的影響是企業或品牌形象受挫。從KYC(Know Your Customer)到KYV(Know Your Vendor),永續企業需要master data來統整所有供應鏈的合規資料。

 麥肯錫2016發布的國際銀行法遵報告,驚人發現,銀行因為法遵疏失而遭受的罰則與財務損失,2009到2015年,居然成長了45倍之多!因此麥肯錫報告建議,應該將法遵與所有權調查,放進風險管控的框架下來經營,然後加以更透明的監督。以策略著稱的BCG,今年7月則提出smart technologies來強化法遵工作,建議企業將所有權與金融犯罪風險相關業務層層標示,透過數位科技來建立法遵資料庫。

 與管顧公司相比,著重大數據分析的鄧白氏,則是建議掌握實益擁有人(beneficial ownership,簡稱BO)的風險管理。以往,實益擁有人很少出現在企業審查利害關係人的雷達,合作對象只要簡單交代公司資訊就好。因此,為了徹底幫助企業走出金融與組織黑手犯罪陰霾,鄧白氏推行的大數據策略,切入點是深入了解利害關係人背後的所有權祖譜,以及與這個關係人交易,會對業務、公司品牌形象等是否造成負面影響。BO清查工作,則包括遵循美國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FATF)的反洗錢(AML)的治理框架、導入風險評量機制、整合並交叉比對BO數據、集團跨部門的BO數據蒐集及自動監控等。特別注意FATCA規定將客戶分為30多種類別,企業在美國交易,需要客戶更詳盡資訊,特別是實體客戶的所有權。這意味,企業急需導入大數據的機制,隨時主動過濾所有權人與其他利害關係人。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永續企業或品牌,需要比社會承諾如做慈善更多的內部改革。國際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每年針對無形資產鑑價,其中一項指標是品牌支持,即建立在企業經營的透明度,是否獲得投資人信心與消費者青睞。打造永續企業,建議在管理利害關係人時,要導入法遵治理的精神,把合規當作經營品牌的一環,推動更多部門參與及配合法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