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企業不缺創新種子 缺的是創新土壤

Foto

成立於1997年,從電子產品代工起家的宏達電(HTC),曾經在2006年以超過新台幣千元的股價,登上台股股王的寶座。而在全球手機市場,宏達電也曾經是能見度最高的台灣品牌。

 隨著蘋果(Apple Inc.)以iPhone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異軍突起、一枝獨秀,宏達電的市場排名和股價自2010年後就一路下滑。而在手機市場大者恆大、創新不足的現實之下,所有手機品牌廠幾乎都面臨持續虧損的困境。

 和宏達電有長期夥伴關係的Google,2017年9月宣布以11億美元收購宏達電的研發團隊。對投資人而言,這是利多消息;對宏達電的經營團隊來說,這是突破瓶頸的一個選項,也是正面意涵居多。然而,從亞洲競爭力強弱、轉型變革的速度來看,則是令人憂心的發展。

 任何交易的買方,一定希望收購賣方最有價值、最有競爭力的部分。Google在這場交易中,只買下宏達電研發為主的2,000人團隊,但是對行銷、業務乃至於其他管理團隊,則是完全未涉入。某種程度來說,Google還是看上了亞洲優秀的理工專業人才,但是宏達電的根本問題,並不在執行(研發),而是在策略(行銷)。所以在這場交易背後,若是說連Google都對宏達電的策略規劃能力敬而遠之,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企業轉型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當策略無法突破,那麼再好的執行力都無用武之地,甚至會產生反效果。宏達電及台灣的消費性電子廠商,面對市場轉變、科技衝擊的趨勢,很顯然反應速度都不夠快。硬體差異性縮小、價值下滑,不同介面之間必須整合與創新,早就是手機產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是宏達電這個營收曾經高達數千億的巨人,變換腳步的速度之慢,讓人想起過去芬蘭諾基亞(Nokia)的歷史教訓。

 如今手機產業上演的割喉戰,代表緊守在硬體的廠商,只有繼續陷入「經濟規模、低毛利」的惡性循環中。從「執行」的層面來看,只好努力提升產能利用率、降低品質不良率,試著從「微利」中再擠壓出「薄利」來。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是突破困境的解答。而這不只是宏達電的盲點,更是多數台灣企業走不出現況、無法成功轉型的原因。

 俗話說:「當局者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在企業變革的過程,反而可能變成最沉重的包袱。因為是過去成功的經驗,帶著他們和團隊走到今天,要丟棄舊的思維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然而當新科技、新環境已經完全改變市場遊戲規則,企業要維持競爭力,一定要引進新的想法、新的做法。「在鏡子裡找人」、「在鏡子裡找答案」,只會加深自己的盲點。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從外面找「空降部隊」,才有辦法轉型呢?其實不然。企業缺乏的往往不是創新的種子(想法、人才),而是創新的土壤(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在輔導企業變革轉型的過程,真正著重的是打造一個「釋放組織智慧」的環境。透過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小型研討機制,增強第一線員工的應變能力;設計跨部門溝通協調的平台,拉高中階主管的思考高度。在創新的土壤(環境)裡,種子才有機會發芽、茁壯。

 當舊觀念裡被認定只能「執行」的基層員工,也開始擁有「策略」的能力,一家企業的新創能量就會源源不絕,這才是面對瞬息萬變市場的最堅實競爭力。

 宏達電在代工、品牌兩大領域都有過輝煌的成績,就像台灣許多傳統產業一樣,過去的經驗功不可沒。然而,要能夠丟掉舊的「成果」,才會有機會贏來新的「成就」,這是變革轉型的必修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