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台灣如何面對沒有美國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發展

Foto

10月中旬,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針對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後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及其對美國與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國家之影響,提出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說明,即便沒有美國參與,亞太地區的巨型區域經濟整合仍能為參與國家帶來效益,甚至透過擴大參與TPP國家、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談判等方式,將可更進一步擴大此等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

 報告中指出,美國退出TPP後,亞太地區巨型的區域經濟整合方向可能包括:一、維持美國之外其他參與TPP國家的「TPP11」;二、納入臺灣、韓國、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等曾表達參與TPP意願的「TPP16」;以及三、完成RCEP談判等。報告中並運用模型評估,在前述三種發展方向單獨於2018年達成的假設下,研析不同整合方式對於美國及前述相關國家至2030年經濟發展的影響。

 評估結果顯示,在包括更多亞太地區產業供應鏈中下游國家以及重要發展中市場的「TPP16」情境下,亞太地區國家將因TPP的高標準要求,排除投資及貿易障礙,促使參與國之間的產業供應鏈連結更加密切,所獲得之效益更大於「TPP11」,其中對智利、墨西哥、澳洲等國家而言,「TPP16」的效益甚至大過有美國參與的TPP12;此外,由於RCEP的自由化程度相對較低,依據高標準開放的「TPP16」為全球帶來的實質所得及出口成長,甚至將大於RCEP的效益。另就各國而言,「TPP16」的參與國當中,將以與多數國家均尚未簽署經貿協定的臺灣獲利最為顯著,至2030年時,臺灣因參與「TPP16」,實質所得水準較「TPP及RCEP均未達成」的情境高出7.8%,出口則高出33%。

 前述的研究報告所勾勒的畫面對臺灣而言可謂是相當美好。倘若能在2018年因為加入TPP16而使臺灣在短時間內,反轉過往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度落後的局面,對於臺灣產品出口,以及臺灣具優勢之產業參與國際產業供應鏈必將有所助益。惟須注意的是,臺灣若仍以參與TPP為目標,則在獲得美好成果之前,亦須做好對外及對內的準備工作。

 在對外工作上,主要區分為針對現有TPP成員,以及潛在成員國的溝通與合作。在現有TPP成員方面,由於加入TPP須獲得現有成員國的國內法律程序批准,故臺灣需加強與日本、以及包括過往與臺灣經貿往來較為有限的智利、秘魯等TPP現有成員國之雙邊實質關係,以爭取其支持臺灣參與。另若如PIIE研究報告,目前表達過參與意願的潛在TPP成員國均加入TPP,將大幅提升TPP對全球及原有TPP成員國的經貿效益,對於在國際上談判力相對有限的臺灣而言,若可爭取利用與韓國、菲律賓、泰國、印尼等TPP潛在成員國集體加入TPP的方式,將可能提高我國的談判力。而為達此目標,我國除需持續關注前述國家對於加入TPP與否的動態之外,可同時透過如新南向等政策,強化臺灣與該等國家的合作關係,塑造以集體方式加入TPP的條件。

 在對內工作方面,由於TPP對市場開放程度的要求很高,且協定內容中納入許多傳統FTA所未規範的義務條款,如在投資待遇、電子商務、政府採購、國營事業等方面大幅加強參與國之義務。同時,訂定競爭力與企業促進、中小企業等專章,強化參與國在協助中小企業能力建構、全球產業供應鏈發展方面之合作,顯示TPP對於產業發展、貿易及投資經營環境均相當重視。臺灣欲推動加入TPP除需要修正法規環境以符合TPP之高標準外,亦須預先擬定以因應大幅度市場開放對部分國內產業產生之可能衝擊。

 而由關稅稅率及產業特性觀察,臺灣稅率高且以內需為主的產品多較集中於農產品、加工食品、以及汽車業產品項目。倘若如PIIE報告中「TPP16」的設定,臺灣加入TPP將須對現有TPP成員,以及韓國、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大幅開放市場,則包括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的農產及加工品,以及如日本、韓國、泰國、印尼、墨西哥等國的汽車及零組件產品均可更為便利的進口來臺,對以內需為主的前述產業造成較明顯衝擊。有鑑於此,政府在協助具出口競爭力的產業拓展市場、增加國內消費者選擇性的同時,亦當盡早研擬減緩產業衝擊的相關因應策略,為加入TPP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