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兩岸政經交流起起伏伏:先是對立,接著是8年的緊密交流,到最近的趨於淡化、緊繃;不過,在產業發展上,兩岸產業的關係卻是逐步從合作轉向競爭、從實體商戰轉向無形資產的戰爭。
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台商在中國大陸持續地投資與發展,不但對大陸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助益,許多台商也因而藉機得以擴大規模。這段快速發展期間,隨著大陸市場商機與人脈的擴展,台灣許多專業人才,被以中國大陸為據點的企業所吸引,中國大陸的金融(壽險)、零售(百貨)、汽車(售後服務)、家電、營造業等「與市場緊密連結」的領域,隨處可見台灣專業人才的足跡。據此,此階段台灣專業人才移往對岸的主因,市場機會列為頭項關鍵。
隨著許多傳統產業逐步在全球市場站穩腳步後,中國大陸開始宣示,邁向高科技產業發展。例如在十一五計畫中,即明確宣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政策上決定以大量的實質投資帶動科技進步,累積人力資本。
然而,學術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仰賴實質的投資並不夠,立足國際的能力才是專業人才的必備條件。因此,市場機會、商機潛力,已經不是唯一能夠吸引專業人才的關鍵;此外,當時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競爭力依然不足,大陸官方為了達成自主創新,把戰略重點放在持續吸引海外專業人才前往中國大陸。
OECD長期觀察跨國專業人才移動,研究發現,專業人才的移動,除報酬誘因外,更重視長期發展潛力及家庭生活條件,其中發展潛力更受到專業人才群聚及設施資源等互補要素的影響。根據了解,中國大陸吸引海外專業人才的戰略,大致也在這樣的實證基礎上逐步展開。十一五期間及十二五期間陸續都有相關的人才政策出台,例如千人計畫,積極吸引包括台灣在內的海外專業人才到中國大陸工作。
隨著技術典範的演變與市場的週期,各科技產業也都有週期性的起伏,台灣高科技產業難免會發生階段性競爭力轉弱,落入低潮的轉型期。相對地,中國大陸的十一五及十二五計畫持續選定重點高科技領域,中央到地方在計畫期間提供穩定補貼、持續投入資源。對於台灣高科技業的專業人才而言,在產業發展循環低潮時,留在台灣發展面臨機會不確定的挑戰,中國大陸業者提供豐厚誘因與穩定性,吸引力當然相對高了許多!於是出現一波專業人才流向對岸的現象,包括IC設計、面板、LED及無線通訊等產業。
中國大陸透過政策誘因,已經延攬相當多領域的台灣專業人才前往對岸,協助中國大陸在資訊電子、面板、無線通訊產業的規劃與發展,顯示這10年來的專業人才政策,已獲得一定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因此發展起來的這些科技產業,正是台商拓展國際市場的勁敵,
不過,無論是因人才政策的刻意延攬,或藉台灣科技產業發展機會轉弱趁勢挖角,隨著大陸在地各類專業人才崛起,台灣專業人才的發揮空間及升遷,開始遭遇強烈的競爭。
世界各地的狀況都十分相似,人才一直都是產業持續發展必要的資產,相信中國大陸吸引台灣專業人才的政策必然會持續,同時,我們更相信,大陸的作法將會更為細膩。一方面,歷經多年補貼申請專利機制後,中國大陸智財政策重點已轉向以「品質」代替「數量」;相對上,台灣許多研發投入大戶持續不重視智財布局的趨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將會開始以智財作為兩岸間產業競爭的工具,影響台灣的產業發展。可以預期,兩岸未來在無形資產上的戰爭,將會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