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通確認拒絕了博通鉅額併購的要約,此一結果本在預料之中。博通未來可望再提高收購價格,然而本文認為本案僅是博通主導的一場完美市場行銷戲碼,即使出價再高,雙通合併案也是難以達成。
博通與高通均為全球半導體的巨擘,二強分別在各自領域獨霸特定市場,根據拓墣研究院最新的統計,今年第三季雙通分居全球IC設計業產值的前二名,新博通將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第三大企業,僅次於英特爾與三星,未來將衝擊包含台灣在內的科技產業布局。高通近年來因為專利授權金問題與蘋果纏訟,又遭到各國反壟斷機構天價裁罰,導致股價表現不佳,博通趁著此時收購高通時機堪稱極為洽當,惟基於以下理由,該半導體史上最大的併購案最後將會胎死腹中。
首先,雙方互補性有限:縱然許多評論認為新博通合併後具有高度的互補性,但本文卻採不同的看法,雙通雖然都是通訊產業的佼佼者,二者僅在部分領域有所重疊,專長領域卻有別,高通強項在行動通訊領域(如手機基頻晶片等);而博通卻是專長在網通基礎建設、有線及無線網路通訊的晶片。合併後實際上只有橫跨更多產業別的規模,互補性相對有限。
其次,不易通過各國的反壟斷審查:獨占產業結合均須通過各國的反壟斷機關的審查,由於雙通合併涉及太多領域的獨占,結合案將受到嚴格的審查。原屬自然獨占的高通,未涉及結合就已經被指控濫用市場地位,而被大陸、南韓及台灣的反壟斷機關處以天價罰款。如今再加上博通成為IC設計產業的怪獸級企業,無論在整個抑或是在許多個別的IC設計產業均具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多數國家並不樂見大型獨占事業的產生,因而結合案恐受到阻撓,即使通過了結合案,也將附加嚴厲的條件或負擔,不利於結合後的企業發展。
第三,二者企業文化迥異:高通是一家以工程師主導的企業,著重於技術研發,專注於特定產業領域,以專利建立堅固的技術堡壘;博通卻是截然不同企業,擅長透過併購手段,快速擴大企業版圖,並財務操作美化財報,善用話題搏版面,成為華爾街吹捧的標的,讓股價一路長紅。二家企業文化衝突的公司合併,內部磨合將是一大挑戰。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業文化差距甚大的雙通,合併綜效有限,非但難以發揮互補效果,還會受到反壟斷機關的嚴厲審查,未來破局的可能性極大。何以併購經驗豐富熟稔相關程序與法規的博通,明知此雙通併購難達成,卻還大張旗鼓的對外宣告此一併購案?筆者以為,此舉完全符合博通的行事風格,博通面對營收成長趨緩,於是想出吃高通豆腐的新話題。倘高通接受報價,至少在數年的反壟斷審查期間,都不斷有話題可以炒作。若是高通拒絕提議,則可再提高報價或是發動敵意併購。
雙通案對我國產業發展也有相當的啟示作用,科技產業面對國際上併購的浪潮,以及大陸國家主導的產業合併戰略(如整併大陸半導體業成立紫光集團),大者恆大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台灣科技產業以中小型為主,而且多以單打獨鬥闖蕩全球,恐是此波產業併購潮的最大受害者,應開始思考改變經營模式。博通以小吃大的成長模式,頗值得我們學習,透過併購國內外同業迅速壯大,政府則可以提供金融與法律的援助,協助提升擴大產業版圖。在雙通案曝光後,聯發科立即宣布在人工智慧上與NVIDIA結盟就是正確的方向,利用強強結合產業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