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產業創新條例》修法三讀通過,創新事業的投資者將享有更多稅賦優惠;但關鍵還是:創新能否導向經濟規模,有幾成甚至幾十倍的價值增長?台股百大市值公司已增長萬倍之例很多:一間染織廠可做到大潤發(潤泰全),自行車廠可做到捷安特(巨大),鏡頭廠可做到大立光(股王),晶圓廠可做到台積電(其原始股東持股30年賺200倍)。
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7年報告指出,台灣創業者企圖心不差、但對自身的能力與機會知覺很差,64個國家地區各排21、54與64名。政策獎勵創新是美意;如何修正創新創業者在行為經濟學上的認知與非理性障礙,才能提高創新成功率。
人腦會自動過濾持續快速的變化,而察覺不到創新機會;也有認知距離較短的慣性,認為在既有類別上很難實驗創新。微軟的比爾蓋茲的眼界卻是「人們高估一年能做的,卻低估十年能做的事」。人常高估內在創新價值、低估外在創新挑戰。大企業因外部資源與創新實驗較多,可用團隊更客觀評估外部環境與挑戰去避免認知偏誤,成功率較大。如:想在行動電子管理平台創業,卻無軟硬體整合與人工智慧技術團隊;想在物聯網居家用品創業、卻無產品量產製造專業合夥人;都易因過度自信內部創新成果、忽略外部生態系整合或挑戰而失敗。
忽略以專業較多元的團隊合作、而非極少數人,更易創新成功。史帝夫賈伯斯曾說「偉大事業從未一個人完成,都是由一群人完成。」
被個人、社會或政治情感影響的創新創業較難成功。台灣常見:熱血卻甚少農漁牧工經歷的社企、被從眾行為左右的咖啡店、被兩岸政策宰制的觀光飯店業之經營者。
常以財務誘因看創新而偏安現況,不願更多創新研發;嫌惡因改變而減損獲利。但若開始創新,常抗拒可能的負面資訊回饋;因創新及再修正創新的轉換成本很大。iPhone很創新,但智能手機第一廠並非蘋果公司;卻因看得更遠的創新研發,並等技術與市場更成熟才進場。賈伯斯曾因創新失敗被趕出自己創辦的蘋果董事會;卻能勇於面對失敗,另創業皮克斯動畫,成功後再重回蘋果、再創傳奇。
社會慣於期待一次冠軍一個英雄、一次創業一種創新,是認知偏誤。以經濟學觀點應採取分散風險的創新組合,特別是同時構想高異質化、低互相關聯度的創新組合。在全球市場募資的大企業更有資源與膽識衝破多數人的認知盲點,策略投資更多元化的產業創新生態系,是大者恆大的主因;如鴻海、阿里巴巴、谷歌。
人短視近利、又常想像會失敗,故害怕創新。台灣極少人敢冒險投資新創事業,多偏好保本儲蓄或投資「不會倒的大公司」。
創新者對實體成本與市場客戶較客觀計算,卻常用心理帳戶主觀認知創新,如:難以容忍失敗或意見回饋,常根據過去有限成功經驗做直覺式決策,而非更客觀實驗及可行性評估。個人創業者的此類非理性更常見;主因是嫌惡失敗或敝帚自珍的心理偏誤,延遲檢討與有效變革而演變成嫌惡更多創新實驗,創新歹戲拖棚了就更難成功。
台股總市值三十多兆,落後日中韓印的交易所,排亞洲第八;但遠勝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蘇聯、愛爾蘭、盧森堡,是全球二十大。期望中小型企業創新、大型跨國集團的企業內部創新創業或策略投資創新,都將到台灣及全球更大資本市場募資當目標,追求高倍創新價值成長。但創新要成功,要先突破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