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共享經濟翻轉商業模式?

Foto

事實上,共享經濟並非新名詞,早在多年前,共享即是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而發展出的共乘機制;但因過去智慧科技並未成熟,共享成本相對較高且不便利。拜科技快速發展之賜,共享成本急速降低,越來越普及的智慧手機加上閒置資產共享的觀念轉換,推波助瀾了近幾年來的共享經濟風潮。這股越來越火熱的趨勢,會對舊有產業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何種衝擊?從Airbnb到Uber,共享經濟模式又是如何在全球掀起競相模仿之勢,甚至成為某些人創業或投資的標的?

 共享經濟橫空出世,它利用ICT(資通訊技術)建構平台串起供給與需求兩端,將閒置資源做更有效率的再利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讓資源擁有者有一個增加收入的機會,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將家裡空房間出租的Airbnb,還有用私家車搭載乘客的Uber。在國外,許多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在國內,使用者與提供者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但也有專家指出,共享經濟其實只是排擠原本的行業,並未真正替社會開創更多價值;同時,共享經濟也存在著當地法令調適及收入課稅的問題,使用者之所以能以較便宜的價格取得服務,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前述法令及稅賦成本未被計算進去的結果。另外,安全問題也是一個值得顧慮的項目,因此Uber在許多國家都受當地政府的限制,Airbnb也同樣面臨相同問題。然而,共享經濟是否成為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巨大變革或巨大泡沫,它的確出現在你我的生活周遭,未來任何人都可能有使用或提供共享經濟服務的機會,不論是用Uber或者是住Airbnb,它都已經成為世界某些城市的日常景象。

 仔細探究共享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其發展大致可分成兩個類型。第一類型是把分散在各擁有者某段時間用不到的資源,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因此資源擁有者能夠賺到一些錢,資源需求者也可以用低廉價格「承租」,不用花錢購買同樣的資源,像是Airbnb或是Uber都屬於此類。其中,支撐此類型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透過共享平台業者建構完善的消費者使用環境,例如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APP),讓租用服務變得輕鬆便利;二是網路讓「地球村」落實在生活中,不論搭乘網路陌生人的車,或者住進陌生人的家,都已經被大眾接受,不會心生畏懼。

 第二個類型是由政府或廠商介入生產資源,讓人們可以在某段時間內使用資源,當他們不使用的時候,資源可以改由其他人所享,而此資源屬於某一特定者所擁有及管理,甚至也是共享平台的建構者。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臺北街頭到處可見的Ubike,你刷一下悠遊卡、騎一段時間後,付費並歸還車,這輛車再交給下一個需要的人騎。目前此類型的共享經濟已經在中國形成一股旋風,包括如ofo、摩拜等的共享單車公司,其中ofo已經完成七億美元的E輪融資,由阿里巴巴、中信產業基金領投,是共享單車領域最高的單筆融資,儼然成為下一隻獨角獸(意即公司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

 基本上,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共享經濟,都是分拆「擁有權」和「使用權」;當要使用某樣東西時,不再需要花錢「買(即擁有它)」,直接向資源擁有者租借即可,讓金錢和時間可以做其他更有效率的分配。

 共享經濟服務要成功,得有四大先決條件。

 第一,有閒置、合法,但未被有效運用的資源存在。不論個人擁有的閒置資源,或者由廠商創造出的資源提供共享,前提是必須合法。例如全球最大的跑腿兔(TaskRabbit)零工共享經濟就提供日常生活中代購、代送、代排隊、代抽號、代組裝、搬運雜貨,以及照顧寵物等短暫又臨時的工作,而非法勞工(如未取得工作權者)即便是閒置產能,也不能從事前述工作。

 第二,傳統經濟提供的服務供應不足,或者擁有該資源需投入較大的成本。Uber能成功的絕大因素,就是因為美國許多城市的大眾交通系統不足,沒有汽車的人(如觀光客、短期商務人士)寸步難行,有車的當地人又想賺點外快時,Uber就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商機;Airbnb的道理也相同,美國許多觀光景點根本沒有旅館進駐,觀光客很難找到地方住宿,這時當地居民的房間便成為他們的好去處。

 第三,有效快速引爆需求與供給兩端的用戶市場。沒有需求,就沒有供應,如果當地本來就沒有開車或住宿的需求,Uber和Airbnb也不可能發展得起來。觀察當地市場的需求,找到人們應滿足而未滿足的「痛點」,是共享經濟服務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四,能夠很容易將資源或者服務標準化。目前發展較成熟的共享模式,商品或者服務交付的標準化程度相對比較高,這樣的好處是讓供需雙方很清楚知道提供的內容是否符合需求,進而增加服務的使用率,提高平台的運營收入。

 共享經濟不僅創新了服務的模式,也開啟了人們對各種共享服務的無邊想像。除了最經典的案例Uber和Airbnb以及共享單車外,各種共享經濟的服務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這些共享經濟可能給予某些人便利或滿足,但能不能成為長久的商業模式,得持續觀察。事實上,在共享經濟後,未來的你不必再花大錢去買一間房,或買一輛車,但你同樣可以享受到居住和移動的便利,甚至花很少的錢,就可以住到夢寐以求的漂亮住宅,或者天天開不一樣的汽車,這些轉變很明顯地將傳統產業未來的發展造成衝擊,也將令相關業者重新思考如何面對此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