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趕快編生活成本指數

Foto

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7年世界人才報告,評比各國人才競爭力,想當然爾,薪資、稅率與生活成本皆在評比之列。

 台灣薪資停滯十多年,薪資報酬在受評比的63國裡排名落後,並不意外,然而我們物美價廉,生活成本理應名列前茅才是,但…這個推論大錯特錯,我們生活成本名列47(排名愈後代表生活成本愈沉重),比薪資排名第30還要差。

 怎麼會這樣?依世界銀行調查,2011年全球物價最貴的是瑞士,其次是挪威,日本第7、韓國第36,台灣第106,物價相對便宜。在台灣買東西要比美、日便宜一半,舉凡麥當勞漢堡、星巴克咖啡、住宅用電也都比韓國便宜許多,如此看來,我們的生活成本哪有那麼沉重?

 原來,IMD的生活成本除了涵蓋物價,還包括房價,十多年來台灣物價雖低,但房價卻一路飆漲,以致生活成本扶搖直上,生活成本排名遂由第22退至47,成為攬才留才的一大障礙。

 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該把房價計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惟這個提議始終未被主計總處接受,因為房子是固定資產,買房子不算消費行為。然而,若從生活成本而言,則購屋後每月所付的房貸,自應列入才是。

 隨著房價高漲,房貸日趨沉重,近十年台灣的貸款負擔率已由22.5%升至38.9%,家庭每月收入近四成拿去繳房貸,對日常消費已產生嚴重排擠效果,房貸升高所帶來的壓力,遠在雞蛋、牛奶、麵包之上,少了房價必然會低估生活成本。

 我國官方迄今尚未編製「生活成本指數」,近年外界偶爾會把「消費者物價指數」視為生活成本的變化,以為民眾負擔尚輕,然而這與IMD所公布的數據相去甚遠,不足以反映真實的生活成本。

 生活成本非僅關乎攬才,更關乎民心,為釐清台灣生活成本的變化,當局有必要責成相關單位,儘速著手試編這項指數。